發布時間:2021-10-15 14:57:48 新華社
關注中物聯
最新數據顯示,今年前三季度中國貨物貿易進出口總值28.33萬億元,同比增長22.7%。外貿整體韌性較足、穩中提質的事實再一次說明,中國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卓有成效,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改變,穩健的國內生產和消費需求為外貿增長提供了強有力支撐。
放眼世界,疫霾影響之下,行動限制、消費受抑等因素持續發酵,多國頻現供應鏈“斷鏈”之憂,生產成本攀升導致通脹壓力不斷加大,全球經濟復蘇不平衡性、不確定性正在增強。就在中國發布前三季度貿易數據前夕,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發布《世界經濟展望報告》,預計今年全球經濟將增長5.9%,較7月預測值低0.1個百分點。報告認為疫情前景不明,病毒造成的經濟斷層將更加持久。
疫霾未消,全球經濟復蘇舉步維艱。困難重壓之下,“內功”深厚且韌勁十足的中國經濟持續為世界注入信心、帶來穩定、提供動力。
穩健復蘇的中國經濟給世界經濟服下“定心丸”。全球經濟正處于復雜多變的復蘇筑底期,亟需確定性加持,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穩健復蘇態勢有助于提振世界經濟信心。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在其展望報告中繼續看好中國經濟發展前景。該機構研究部世界經濟主管馬爾哈·納巴爾表示,“我們預測,中國未來經濟增長將維持強勁勢頭”。此外,世界銀行、亞洲開發銀行、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等國際機構將中國2021年經濟增速預測保持在全球領先水平,認為中國將繼續為全球經濟復蘇作出重要貢獻。
完善可靠的產業體系為全球供應鏈提供“穩定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認為,現階段威脅世界經濟復蘇的“罪魁禍首”是全球供應鏈斷裂。處于全球供應鏈重要環節的國家深陷疫情泥沼,全球供應鏈一時間難以恢復,供應短缺和成本攀升導致多國面臨巨大通脹壓力。中國擁有世界上規模最大、門類最全、配套最完備的制造業體系。疫情暴發以來,中國外貿經營主體顯現出卓越應變能力,迅速調整適應國際市場,為彌補關鍵供應鏈產能不足發揮了積極作用。同時,中國大力發展物流,為世界經濟“輸血”。中歐班列由線到網迅速發展,數量質量持續提升,成為疫時重要的世界經濟鋼鐵“動脈”。
超大規模國內市場持續為全球復蘇輸出“動力源”。受疫情影響,經濟低迷、消費乏力,世界經濟增長動能明顯不足。中國率先恢復經濟,強勁的國內消費能力通過貿易轉化為其他國家的增長機遇。剛剛過去的國慶黃金周,網聯、銀聯共處理支付交易突破10萬億元,日均筆數和日均金額同比增長明顯,印證了中國經濟的強大活力。世界離不開“中國工廠”,也離不開“中國市場”,中國致力于實施更大范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對外開放,積極搭建進博會、消博會、服貿會等新平臺,以越來越開放的姿態與合作伙伴共享發展紅利,實現互利共贏。《紐約時報》網站日前刊文說,一些華爾街知名投資機構認為,中國的投資前景“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樂觀”。
疫情之下,全球經濟面臨復雜風險挑戰,需要世界各國加強多邊協調,形成推動全球經濟穩健復蘇的合力。中國在與各國加強抗疫合作的同時,積極構筑“世界市場”和“世界工廠”兩種角色互促共進的全方位開放合作體系,為全球發展提供動力,推動世界經濟早日走出疫情的陰霾。
相關閱讀
每日 推薦
- 張國清在貴州、重慶調研時強調:加快制造業數智化轉型升級 扎實推進國有企業創新發展
- 何立峰在湖北、湖南調研時強調:持續推動外貿提質增效 打通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卡點堵點
- 丁薛祥出席第二屆中歐班列國際合作論壇開幕式并致辭
- 工信部:到2027年建成200個左右高標準數字園區
- 四川年內實現普貨車輛智能年審
- 長三角有色金屬產業規劃建設統一大市場
- 我國快遞包裹市場規模連續11年全球第一
- 《中歐班列發展報告(2025)》發布:有力保障國際產業鏈供應鏈穩定
- 力挺專精特新中小企業 更多政策舉措加快制定——將深入開展夯基提質行動 探索建設賦能中心
- 國家郵政局公布2025年10月份郵政行業運行情況
- 國際綠色燃料聯盟在香港成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