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1-03-04 10:17:21 中國新聞網
關注中物聯
全面建設虹橋國際開放樞紐,成為推動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提升中國對外開放水平、增強國際競爭合作新優勢的重要載體,已被提升到官方的重要議事日程上。相關各方近期多次提到建成虹橋國際開放樞紐,表現出相當積極的姿態,將加快形成攜手共建的生動局面。
虹橋地區位于上海中心城區西側,是長三角城市群的交通網絡中心和經濟地理中心。依托區位和功能優勢,虹橋地區從世界最大的綜合交通樞紐發展為現代化虹橋商務區,繼而以世界最大的單體會展建筑國家會展中心為載體,成功舉辦三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推動虹橋商務區成為聯動長三角、服務全國、輻射亞太的進出口商品集散樞紐。
根據近日中國國務院批復的《虹橋國際開放樞紐建設總體方案》,虹橋國際開放樞紐將形成“一核兩帶”發展格局。“一核”是上海虹橋商務區,面積為151平方公里,主要承擔國際化中央商務區、國際貿易中心新平臺和綜合交通樞紐等功能;“兩帶”是以虹橋商務區為起點延伸的北向拓展帶和南向拓展帶。
上海常務副市長陳寅3日稱,在當前構建新發展格局中,虹橋國際開放樞紐將努力成為一個重要平臺,即著力打造國內大循環的一個關鍵節點、國內國際雙循環的一個樞紐鏈接。
目前,中國正在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而長三角,要率先形成新發展格局。
“上海虹橋商務區這個‘一核’的打造至關重要,需要能量集聚和能級提高,需要產生裂變和影響全局。”上海社科院國家高端智庫資深專家楊建文表示,“樞紐”功能指的是承上啟下、集聚擴散、內外互動,樞紐的建設需要功能培育,也需要傳導機制。對“兩帶”,既需要合力培育樞紐功能,也要拓展、傳導開放效應。
楊建文分析,虹橋商務區在未來如何進一步發揮國際貿易的引領帶動作用,既是國家戰略的組成部分,也是促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重要抓手。
華東師范大學城市與區域科學學院黨委書記孫斌棟教授則將虹橋國際開放樞紐視為上海建設國際貿易中心的載體。孫斌棟說,虹橋國際開放樞紐以其優越的區位優勢,已是全球貨物流、商務流、人流等的交匯點和中轉站,要素鏈接、產能鏈接、市場鏈接、規則鏈接的戰略通道,將是上海邁向全球城市的里程碑。
在華略智庫高級合伙人、首席研究員、長三角研究院院長夏驥看來,虹橋國際開放樞紐既不是自貿試驗區,也不是示范區,而是集合了雙向開放功能的樞紐區。作為全國唯一一個以對外開放引領對內開放的開放樞紐,本身就是最大的創新舉措。
其實,從空間上看,虹橋國際開放樞紐不再局限于上海一個城市,而是包括了蘇州和嘉興的8個地區。中國國務院在批復中也明確,上海市、江蘇省、浙江省、安徽省人民政府要切實加強組織領導,完善工作機制,制定配套政策,落實主體責任,確保《總體方案》確定的目標任務如期實現。
中國區域經濟50人論壇成員、上海財經大學長三角與長江經濟帶發展研究院執行院長張學良教授認為,長三角地區巨大的市場潛力和經濟集聚效應是虹橋商務區的核心優勢所在。上海卓越的全球城市建設需要世界級城市群來支撐。外循環和內循環的重點是協同,對外協同開放,對內加強要素流動和輻射,其中虹橋商務區可以扮演重要角色。
虹橋國際開放樞紐未來的發展方向應該是怎樣的?夏驥建議,對照2025年基本建成、2035年全面建成的目標,虹橋國際開放樞紐建設要念好“三字經”,即提功能、擴開放、強聯動。“虹橋國際開放樞紐僅僅依靠虹橋商務區或者上海市是難以建成的,必須依托長三角的各方力量,更加積極主動加強聯動。”
張學良指出,虹橋國際開放樞紐需率先突破,向高質量發展、高水平開放、高效能治理、高品質生活的新“四高”目標邁進。
楊建文亦認為,“一核兩帶”若能形成合力,優勢互補,更能夠拉長板、補短板,全力打造長三角高水平協同開放新高地。(完)
相關閱讀
每日 推薦
- 張國清在貴州、重慶調研時強調:加快制造業數智化轉型升級 扎實推進國有企業創新發展
- 何立峰在湖北、湖南調研時強調:持續推動外貿提質增效 打通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卡點堵點
- 丁薛祥出席第二屆中歐班列國際合作論壇開幕式并致辭
- 工信部:到2027年建成200個左右高標準數字園區
- 四川年內實現普貨車輛智能年審
- 長三角有色金屬產業規劃建設統一大市場
- 我國快遞包裹市場規模連續11年全球第一
- 《中歐班列發展報告(2025)》發布:有力保障國際產業鏈供應鏈穩定
- 力挺專精特新中小企業 更多政策舉措加快制定——將深入開展夯基提質行動 探索建設賦能中心
- 國家郵政局公布2025年10月份郵政行業運行情況
- 國際綠色燃料聯盟在香港成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