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0-05-27 10:57:51 現代物流報
關注中物聯
2020年年初,新冠肺炎疫情襲來,這是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全國人民都進入了警備戰斗狀態,在各方不懈努力下,新冠肺炎疫情終于慢慢平息。也就是在這場“戰爭”中,全國人大代表、金后盾專用裝備制造集團董事長李彥平感到,必須要積極地推動中國應急救援產業的發展進程。的確,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雖然我國新冠肺炎疫情已經有所控制,但目前,我國依然面臨復雜嚴峻的風險形勢,應急管理體系和能力仍存在短板。一方面,自然災害多發是我國的基本國情;另一方面,各類事故隱患和安全風險交織疊加、易發多發,影響公共安全的因素日益增多。在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大背景下,加強應急管理體系和能力建設,既是一項緊迫任務,又是一項長期任務。

當前,黨中央把應急救援產業提高到空前的高度,各地都在積極響應,探討提高我國應急救援能力的各種路徑和解決方案,李彥平所在的企業從事軍隊后勤保障裝備研發生產二十多年,承研承制此類項目數百項, 產品涉及整個保障體系,李彥平對戰爭應急保障、災情應急保障有著較深刻的認識理解和成熟的實戰經驗。為落實習總書記“要發揮我國應急管理體系的特色和優勢,借鑒國外應急管理有益做法,積極推進我國應急管理體系和能力現代化,要建立確保關鍵時刻拿得出、調得快、用得上的應急突發事件保障體系的戰略思想,”李彥平結合多年的工作實踐,特提出《建立集產、儲、運、研、展、教、練、檢、采、銷為一體的應急救援產業園的建議》。
李彥平指出:“應急救援產業,是一個極其特殊的產業,有著自身非常明顯的特點,其中包括時間特點、集成特點、快速特點、高科技特點、專業性特點、集中統一特點、代價巨大特點以及呈現動態和不確定性等特點。具體來看,時間特點指的是在不發生災情時,物資裝備沒有用,長期儲存,有實情時,又不夠用,需要迅速的大量的補充,而集成特點則指任何一次應急救援活動,都會需要多種產品,這些產品不是單一廠家能夠生產的,需要快速集成、快速整合、打包使用,不適合臨時單個購買。在發生險情時,時間就是生命,裝備物資及時到位對于搶險救災是重中之重,在救援過程中其裝備涉及生命救助,對科技含量的要求無限高,同時要求在不同的救援場景下,要科學專業化、救援裝備物資專業化、救援隊伍專業化,這就是快速、高科技及專業性的特點。集中統一的特點指的是在應急行動、物資保障,必需首先保證高度集中、高度統一,相互銜接配合,以保障救援及時高效。代價巨大和需求呈現動態和不確定性的特點也不可忽視。
針對以上特點,李彥平經過大量的調查、走訪和對過去實情救援的分析總結和多次的研討論證,他提出,以建立集合多種功能集中解決應急問題的應急救援產業園,力求實現應急救援的快速、高效、科學、經濟。
那么,應急救援產業園建設內容和功能作用有哪些?李彥平在議案中有所提及。
一、生產功能。建設現代化生產廠房設備,具備應急救援主要物資的生產、研發、試制能力,急用時有迅速補充應急救援物資的能力和整合相關生產廠家產品的能力實現產能的儲備。
二、大型展示演示廳。集聲、光、電、應急救援場景于一體的大型展示演示廳,規劃承辦全國應急救援創新成果展、各種技術比賽參觀教育以及作為工業旅游項目。把各種解決方案的視頻和實物以場景的形式展出,增加人們的感性認識。
三、建設應急救援教育示范基地。針對應急產業從業人員做應急培訓演練中心、針對青少年和兒童打造應急救援知識普及中心、針對各種災情的處置預案,做展示演示、體驗中心。
四、應急物資儲備中心。整合應急救援生產企業,對主要應急物資實行輪換式、動態儲備,使應急物資不超期、不變質、降低儲備成本、減少投入。同時,特別要實現生產能力儲備,做到需要時第一時間滿足應急一定量的需求(防止口罩現象的再次發生)。
五、建設省級應急物資裝備的檢驗檢測中心。對應急物資裝備進行達標檢測,隨著應急救援事業的不斷深化,促成國家應急救援裝備物資的標準制定和宣貫推廣。
六、應急物資實物超市和線上銷售平臺建設。整合應急物資生產企業,實現產品線上線下上架,實現線上銷售和線下展示及銷售的目標,成就產業可持續性發展。
(現代物流報全媒體記者 李杰 王偉)
每日 推薦
- 張國清在貴州、重慶調研時強調:加快制造業數智化轉型升級 扎實推進國有企業創新發展
- 何立峰在湖北、湖南調研時強調:持續推動外貿提質增效 打通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卡點堵點
- 丁薛祥出席第二屆中歐班列國際合作論壇開幕式并致辭
- 工信部:到2027年建成200個左右高標準數字園區
- 四川年內實現普貨車輛智能年審
- 長三角有色金屬產業規劃建設統一大市場
- 我國快遞包裹市場規模連續11年全球第一
- 《中歐班列發展報告(2025)》發布:有力保障國際產業鏈供應鏈穩定
- 力挺專精特新中小企業 更多政策舉措加快制定——將深入開展夯基提質行動 探索建設賦能中心
- 國家郵政局公布2025年10月份郵政行業運行情況
- 國際綠色燃料聯盟在香港成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