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9-04-02 09:02:07 浙江物流網
關注中物聯
余杭如意陵園根本看不出是一座陵園
清明時節,帶上一束鮮花,幾樣可口的小菜,到逝者的墓前寄托一份哀思。
當這種傳統的祭掃方式遇上高科技,會有怎樣的新體驗呢?
余杭徑山的杭州瑞溪生態園林·如意陵園,不僅做到了“是墓不見墓”,還首次使用了智能化設備。這種耳目一新的祭祀文化,是杭州市努力打造殯葬綜合改革“杭州樣本”的一次嘗試。
墓地:
是墓不見墓,隱于茶園中
竹林青翠,茶香十里。如意陵園,根本看不出是一座陵園,更像一個集合了休閑旅游的園子,不僅有茶園、竹子博物館,還有國學堂、禪修堂。
映入眼簾的是占地面積200畝的徑山茶園,新芽已經從茶枝里冒出來。一片翠綠色的茶園,原來是“溪岸茶隱”新型節地葬。
墓隱于茶,是墓不見墓。“施工時將茶田全部保留,不做傳統形式的砍伐建墓再補種綠化。而是使用小型藝術碑,占地面積也小。”
工作人員介紹,在安葬方式上還有一個小獨創,定制了一款不銹鋼槽,將草皮種植在槽中,在首次和二次安放過程中直接抬起不銹鋼槽即可安放。由草坪代替傳統穴蓋的效果,既加大了墓區的綠化面積,同時又將這個墓的面積降到了最小,墓區雙穴面積不超過0.29平方米。
家庭追思堂:
利用電子化設備,實現資源共享
在古代儒家倫理中,家族觀念很深刻,大多都會立自己的家庭追思堂。在這里,利用電子化設備和資源共享的理念,建立了分時家庭追思堂。
小小的追思堂里,墻上裝有LCD顯示屏,顯示屏上可以顯示家訓、族譜、恩榮錄、先人的音容笑貌等,可以同時容納10~20人進行祭祀和追思活動。
只需要提前預約就可以使用,實現了資源共享最大化。這在全國還是首創。
下一頁:骨灰寄存:引進物流行業智能分揀系統
骨灰寄存:
引進物流行業智能分揀系統
陵園里除了墓地,還有骨灰寄存處。仿唐宋的新中式建筑中,長青堂就是骨灰龕位寄存樓。
三棟樓,分別取名為松、竹、菊。一共可以寄存17524個骨灰盒,在外側設有34個追思位,追思位的樣式有中西式可以選擇。
追思位,都用木門相隔。追思臺上,有一個電子影音設備,可以播放逝者生平,還可以擺放電子香爐、鮮花祭品。提前手機預約,骨灰盒就會緩緩升起。“一家人可以過來祭拜,說說話,有蒲團,有椅子,祭拜時間是15~20分鐘。”工作人員介紹。
結束之后,骨灰盒又會慢慢落下。下一戶家庭稍作等待,就可以緊接著在追思位上祭拜逝者。
骨灰盒的升降,完全智能化操作。
這里就像一個現代化的大倉庫,一排排“貨架”上又分有獨立的小格子,骨灰盒就放在里面。用手機操作,就會有機械手臂將骨灰盒取下,放在傳輸帶上慢慢前行,最終落到追思位的下方,再升起。全程也就兩三分鐘時間。
傳輸帶分為上下兩層,上面輸送,下面收回,也不會造成“交通擁堵”。
其實,這個原理取自于物流行業中的智能分揀系統,由電腦系統與手機端相連接,家屬自行預約,設備自行運轉。這套系統在殯葬行業上的運用,在全國也是首次呈現。
“1萬多個骨灰盒,如果按照墓地存放,要用很大的一片地。而智能骨灰龕位可以通過壓縮存儲空間有效提升寄存量,提高使用效率。其實,智能化的應用,也是在生態節地葬中的一種嘗試。”民政相關負責人表示。
各方說法
對于這種新型殯葬方式
你怎么看
對于這樣新概念的手段,市民們倒是有不同的接受度。
“很智能化,也很有儀式感,對于小家庭來說,我覺得倒是可以接受。本來用地緊張,現在墓地的價格也很高。這種20元骨灰存放一年的方式,性價比很高。”市民張先生表示,時代不一樣了,自己對此可以接受。
當然也有不同的聲音。“中國人講究入土為安,骨灰存放在墓地里,那就是逝者生后的家了,就應該安安穩穩固定在一個地方。雖然說是用了科技手段,但是骨灰盒移來移去,我覺得總歸有點不舒服。”市民陳女士如是說。
相關閱讀
每日 推薦
- 張國清在貴州、重慶調研時強調:加快制造業數智化轉型升級 扎實推進國有企業創新發展
- 何立峰在湖北、湖南調研時強調:持續推動外貿提質增效 打通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卡點堵點
- 丁薛祥出席第二屆中歐班列國際合作論壇開幕式并致辭
- 工信部:到2027年建成200個左右高標準數字園區
- 四川年內實現普貨車輛智能年審
- 長三角有色金屬產業規劃建設統一大市場
- 我國快遞包裹市場規模連續11年全球第一
- 《中歐班列發展報告(2025)》發布:有力保障國際產業鏈供應鏈穩定
- 力挺專精特新中小企業 更多政策舉措加快制定——將深入開展夯基提質行動 探索建設賦能中心
- 國家郵政局公布2025年10月份郵政行業運行情況
- 國際綠色燃料聯盟在香港成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