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8-07-20 10:22:18 36氪
關注中物聯
本輪資金將主要用于蔬菜上游產業鏈的數字化和規模化,為上游生產者提供包括金融信息、風控、倉儲管理和物流調度等多樣化的服務。
2014年年底,宋小菜于杭州成立,面向菜市場商販和中小生鮮零售商這類次級終端提供蔬菜農產品。36氪曾詳細報道過宋小菜的商業模式,最大的特色是采用以銷定產的反向供應鏈模式(訂單農業),通過收集城市農貿市場“菜販子”的采購需求,基于交易數據對市場進行預估,指導上游菜農按需生產,從而解決蔬菜市場產銷信息不對稱、生產者賣貨難的問題。
但宋小菜并非簡單的信息撮合平臺,CEO余玲兵透露,依托之前在蔬菜供應鏈運營中積累的訂單和數據,宋小菜將拓展物流、倉儲、數據、金融等供應鏈相關服務。
通俗來說,就是宋小菜準備以訂單和數據作為推動力,將整條供應鏈從源頭到終端數字化和規模化,讓菜農了解農產品銷往何處,市場行情如何;讓菜販知道農產品來自何處,不同產區的品質和市場需求如何,提升整條供應鏈的能力、效率和質量。
過去三年,為了獲得訂單和真實交易數據,宋小菜的重點在銷區,并且形成了買家、賣家、商品、價格、物流五大數據庫,消除下游供應鏈中的數據盲點,形成交易數據閉環。
而作為生鮮B2B電商平臺,想要回歸價值,余玲兵認為必須回到上游,即生產者一端,將上游供應鏈同樣數字化和規模化,才能形成完整的供應鏈數據通路。
讓上游端數字化和規模化聽起來很性感,但上游農戶的生產經營長期處于分散且無計劃的狀態,群體主體以70后為主,這是塊難啃的骨頭。
那宋小菜是如何將上游數字化和規模化的?
宋小菜用訂單等市場數據指導農戶有目的有計劃的種植和經營農產品,在中國長期供大于求的農產品市場中,訂單和高于傳統供應鏈的利潤是生產者加入數字化的直接動力。
而他們的交易、訂單、流水數據則沉淀在了宋小菜的數據庫里,為農產品的規模化生產緊接著要面對的資金問題創造了解決條件。
眾所周知,去銀行貸款一需要不動產抵押,二需要信用記錄,但農戶往往兩者都無。現有金融體系缺少適合農村業態的評估模型,從根源上來說是缺少評估風險所需要的原始數據。
而宋小菜積累的真實交易數據,正是農戶的“流水和信用證明”。同時,宋小菜日趨成熟的價格數據庫能夠將難以定價的農產品的價值量化,并提供了銷售渠道,農產品也就變成了可以明確估值且易變現的抵押物。目前,宋小菜正在與十余家銀行金融機構洽談金融服務的合作。
宋小菜為什么大費周折將供應鏈全程數字化?
一方面當然是能夠提升宋小菜作為電商平臺的效率和利潤空間,將蔬菜制成能夠品控的商品,進而塑造自身品牌;另一方面,余玲兵認為,后端供應鏈不發生根本變化,供應鏈的能力不提升,新零售就無從談起。
同時,宋小菜計劃將數據由內部決策依據,逐步開發成行業適用的工具化產品,并繼續引入外部資源,為農業合作社、農民經紀人等核心人群,提供物流、倉儲、代購、供應鏈金融等多樣化、個性化的服務,形成生鮮產業生態圈。最終的目標,是打造中國最大的“生鮮骨干分銷網絡”。
經過三年多的運營,宋小菜上游覆蓋了山東、云南、甘肅、內蒙古等10大蔬菜核心產區,下游觸達北京、上海、廣州、武漢、杭州等近50座城市,并計劃在今年擴展至80座城市。2017年,宋小菜銷售量超過20萬噸,并仍在成倍增長。
邏輯合情合理,還在半年內拿到了逾4億元融資,但宋小菜依然有發展壓力——缺少愿意投身蔬菜B2B生意上下游的互聯網人才。
談到投資邏輯,本輪領投方M31資本執行董事鄒迎怡分享到:“中國有萬億級的生鮮市場,但農產品的生產組織和流通非常復雜和分散,供應鏈上的革新存在巨大的空間。宋小菜通過以銷定產、產地直發的模式,能夠解決產銷的矛盾。”
同時宋小菜的創始團隊大部分都來自阿里且身居要職,擁有豐富互聯網運營經驗,余玲兵則曾是淘寶農業電商、淘寶特色中國館創始人,曾發表了第一本中國農產品電子商務白皮書。
宋小菜于2015年1月獲得阿里巴巴吳泳銘的3000萬元天使輪融資;2016年3月獲得IDG資本領投,元璟資本、普華資本跟投的1.04億元A輪融資;2016年5月獲得經緯中國、IDG資本、銀泰資本投資的8515萬元A+ 輪融資。
相關閱讀
每日 推薦
- 張國清在貴州、重慶調研時強調:加快制造業數智化轉型升級 扎實推進國有企業創新發展
- 何立峰在湖北、湖南調研時強調:持續推動外貿提質增效 打通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卡點堵點
- 丁薛祥出席第二屆中歐班列國際合作論壇開幕式并致辭
- 工信部:到2027年建成200個左右高標準數字園區
- 四川年內實現普貨車輛智能年審
- 長三角有色金屬產業規劃建設統一大市場
- 我國快遞包裹市場規模連續11年全球第一
- 《中歐班列發展報告(2025)》發布:有力保障國際產業鏈供應鏈穩定
- 力挺專精特新中小企業 更多政策舉措加快制定——將深入開展夯基提質行動 探索建設賦能中心
- 國家郵政局公布2025年10月份郵政行業運行情況
- 國際綠色燃料聯盟在香港成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