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革之下,企業末端配送該如何實現跨越?
發布時間:2018-06-20 09:59:10
關注中物聯
2018年1月23日,《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推進電子商務與快遞物流協同發展的意見》的出臺,奠定了末端投遞行業存在的合法性,也明確了末端配送的兩種形式,即集約化配送方式和智能化配送方式。對于以智能化模式定義的智能快件箱行業而言,一方面,所有相關從業者由被認為搶食上游快遞企業業務的可有可無角色,變成了一個得到國家層面認可的全新角色;另一方面,站在新起點,行業未來快速、健康發展獲得了堅實的保障。然而,在期待而來的變革中,企業如何實現跨越?
當前,末端配送的瓶頸日趨凸顯,尤其是在一線城市、核心城區,集約化配送場地稀缺等現實問題逐步顯現。此外,對第三方代派送需求的旺盛,導致第三方公司呈現出人員匱乏的情況,這已經成為末端投遞市場需求越來越龐大的佐證。
需求的變化自然會引發行業思變。
首先,末端投遞行業第三方信息化系統迭代加快,各種黑科技的應用越來越廣泛、深入,智能化水平得到顯著提升。
品牌快遞企業信息系統與末端第三方公司對接的意識明顯增強,除傳統智能快件箱以外,能解決末端場地面積局促問題且坪效更高的“快遞塔”正開始被市場批量應用,偏遠山區無人機送貨被頻繁測試,配送機器人在開闊場景作業的場景不斷出現,距離用戶最近的、可設置在樓層的私人專享快件箱也進入了大眾視線。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中郵速遞易的智能信包箱不僅保留了傳統的普通信函的收存派發功能,還延展開發了包裹柜功能。
其次,快遞企業總部層面比以往任何一個時期都更加重視末端。從事末端投遞企業的類型正在發生顯著的變化:各區域的不同快遞公司之間,尤其是小區域,哪怕是有較為激烈攬件競爭關系的快遞公司,也開始主動抱團結盟,聯手成立區域型的末端配送聯合體,且越來越普遍。
此前,末端第三方中小型的配送公司逐漸呈現區域屬地化特征,包括智能快件箱在內的企業相繼作出優化調整,在一個或有限的幾個與自身各方面有相關優勢的區域增加密度,提升服務能力和服務質量,這已經成為大家的共識。同時,不同的第三方公司之間,積極交往尋求聯盟的跡象也體現得較為明顯。然而,不可忽略的是,中郵速遞易、菜鳥驛站、豐巢等末端巨頭雖然在末端場景資源上持續發力競爭,但在末端配送模式上也漸有同質化傾向。
最后,多種配送模式有融合互補的趨勢。如即時配送、餐飲配送、同城快遞與“最后一公里”末端配送等開始產生密切的關聯和交集。由于都存在基于一公里內場景的短距離配送,或至少存在短距離取件這樣的需求,因此“最后一公里”末端配送有落地場景,有基礎單量,也意味著有基礎的本地運力,以至于部分末端投遞網點能夠承擔一些新零售智能售貨設備的補貨職能,這種情況將會非常普遍。
由此看來,占據末端投遞市場的創業者們極其重視派送的用戶體驗不是“無感而發”,他們能將和線上線下流量的結合轉換成具有效益的服務項目,可以是和社區小超市的結合,可以充分利用停車場,還可以挖掘物業辦公室。
總而言之,落地、連片場景的價值被越來越多的上游品牌商所接受和看重。與此同時,移動端推廣營銷所提供的更為廣泛的增值服務帶來的利益也正在被更多市場參與者看到和感受到。
政策支持可謂天時,末端配送有落地場景可謂地利,行業反思之后再出發可謂人和。變革之下,跨越之路就在腳下。
相關閱讀
每日 推薦
- 張國清在貴州、重慶調研時強調:加快制造業數智化轉型升級 扎實推進國有企業創新發展
- 何立峰在湖北、湖南調研時強調:持續推動外貿提質增效 打通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卡點堵點
- 丁薛祥出席第二屆中歐班列國際合作論壇開幕式并致辭
- 工信部:到2027年建成200個左右高標準數字園區
- 四川年內實現普貨車輛智能年審
- 長三角有色金屬產業規劃建設統一大市場
- 我國快遞包裹市場規模連續11年全球第一
- 《中歐班列發展報告(2025)》發布:有力保障國際產業鏈供應鏈穩定
- 力挺專精特新中小企業 更多政策舉措加快制定——將深入開展夯基提質行動 探索建設賦能中心
- 國家郵政局公布2025年10月份郵政行業運行情況
- 國際綠色燃料聯盟在香港成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