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8-06-12 09:48:02 中國經濟網
關注中物聯
隨著汽車快速地融入人們的日常生活,一些電商巨頭正嘗試把快遞送進消費者的汽車后備廂。據報道,京東“快遞到車”服務從6月份起在蔚來ES8車型上落地運營,這意味著“汽車后備廂替車主收快遞”從想象走進了現實。同時,京東還與領克、福特、北汽等多家車企達成合作意向,未來這項新功能有望在更大范圍內落地。
現實中,不少消費者都面臨這樣的“痛點”:網上購物盡管方便快捷,但在“最后一公里”,如何收快遞卻成為一個問題。讓快遞員送到家中,白天上班無法及時當面簽收;送到工作單位,也可能因為工作繁忙或者出差在外而無法抽身。
為了解決這些困擾,一些小區設置了自助快遞柜,受到消費者歡迎的同時,也帶來一些新的問題。比如,自助快遞柜變成了快遞員的“甩手柜”,家中明明有人,快遞員卻不愿送貨上門,甚至還有的自助快遞柜運營方向消費者收取保管費,引發了不少爭議。
正因為如此,“快遞到車”這個新概念一提出,就吸引了消費者和物流行業的關注。有了“快遞到車”服務,通過車聯網技術定位車輛,被授權的快遞員可以在無鑰匙狀態下打開汽車后備廂,并將包裹直接裝車,從而增加了用戶接收快遞的靈活性和便利性,減少了“快遞到底在哪里收”的煩惱。
在產品創新方面,人們常常提到一個概念叫做“痛點驅動”。“快遞到車”帶來的啟示在于,用戶的“痛點”其實就是產品和服務模式的創新點。
如今,隨著消費邊界不斷突破,物流不再只是連接生產端與銷售端的工具,而是直接觸達消費者。在“無處不在”“無時不有”的消費場景中,消費者更希望獲得“所想即所得”的極致體驗,而“快遞到家”等常規選項已經難以全面解決用戶“痛點”、覆蓋場景化消費的需求,所以必須基于行業和消費者生活方式的變化,創新出更豐富的快遞配送方式。從“快遞到家”到“快遞到車”,正是物流行業創新求變的突圍路徑之一。
事實上,“快遞到車”在國外并不是新鮮事物。早在2015年亞馬遜就聯合奧迪和DHL在德國推出了汽車收取快遞服務,極大地提高了配送效率。對于中國企業來說,借鑒國外成熟的服務模式和運營經驗,無疑能少走許多彎路,提高成功的概率。但是,要推動這一創新的物流體驗真正走向大規模商業應用,并不是在模式上簡單拷貝就能實現。
對于任何產品和服務模式來說,找準“痛點”都是創新的第一步,新模式下的服務標準、技術標準、安全標準等方面,都需要及時完善。比如,企業應從技術和流程上強化安全因素,在權限控制、視頻監控、服務考核等方面做好制度設計,讓投遞過程實現全面可控,降低技術和信用風險。同時,在技術之外,如何讓消費者轉變觀念,放心地把自己的后備廂交給陌生的快遞員,與消費者建立良好的互動和信任關系,也需要企業用心思考。只有走好這創新的第二步,“快遞到車”才能行穩致遠。(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祝偉)
相關閱讀
每日 推薦
- 張國清在貴州、重慶調研時強調:加快制造業數智化轉型升級 扎實推進國有企業創新發展
- 何立峰在湖北、湖南調研時強調:持續推動外貿提質增效 打通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卡點堵點
- 丁薛祥出席第二屆中歐班列國際合作論壇開幕式并致辭
- 工信部:到2027年建成200個左右高標準數字園區
- 四川年內實現普貨車輛智能年審
- 長三角有色金屬產業規劃建設統一大市場
- 我國快遞包裹市場規模連續11年全球第一
- 《中歐班列發展報告(2025)》發布:有力保障國際產業鏈供應鏈穩定
- 力挺專精特新中小企業 更多政策舉措加快制定——將深入開展夯基提質行動 探索建設賦能中心
- 國家郵政局公布2025年10月份郵政行業運行情況
- 國際綠色燃料聯盟在香港成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