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8-05-02 10:26:01 新浪網
關注中物聯
中國第一部專門針對快遞業的行政法規《快遞暫行條例》自2018年5月1日起施行。《條例》規定,經營快遞業務的企業應當將快件投遞到約定的收件地址、收件人或者收件人指定的代收人,并告知收件人或者代收人當面驗收。任何單位或者個人不得私自開拆、隱匿、毀棄、倒賣他人快件。經營快遞業務的企業及其從業人員不得出售、泄露或者非法提供快遞服務過程中知悉的用戶信息,情節嚴重的最高處10萬元罰款。
快遞新規很嚴,用戶擔心的問題幾乎都在新規的“規范”內。譬如令人擔憂的個人信息泄露,再如“快遞小哥”偷懶將郵件送至自動投遞箱或丟在門前了事,還有投遞員“來去匆匆”但從不讓收件人或代收人當面驗收等等。應該說,新規的法制檔次不低,屬于行政法規,僅次于法律。不過,法規很嚴,如果執行不到位,嚴規也就失去了意義。快遞新規必須得到不折不扣地執行,才有實際的意義。
中國是全球電商強國,公眾網購已成普遍的消費模式,當然也成為大數據時代的普適生活方式。和面對面時代的實體消費不同,現在的消費需要物流快遞企業作為媒介。物流企業無論多么強,但終究要靠“快遞小哥”來體現其服務質量。因此,在快遞業供給側,投遞員似乎是不起眼的崗位,但在收件人看來,“快遞小哥”才是快遞企業的“名片”——其服務質量的好壞,直接決定著收件人對快遞企業的評價和選擇。
“快遞小哥”和收件人(代收人)的送與收,實踐中不合規范的情形很多。一方面,“快遞小哥”很難做到送貨上門。要么送至小區投遞箱,要么擺在小區傳達室,或者放在快件指定的存放點。“快遞小哥”不能送貨上門,既有快遞員偷懶嫌麻煩的主觀原因,也有小區管理的客觀因素。因此,送貨上門的新規能否落實到位,不是通過紙上條文就能落地實現的。除了投遞員自律守規勤勉外,小區物業管理也要給投遞員提供送貨上門的便利與條件。快遞新規管得住物流企業和“快遞小哥”,能否管得住小區物業呢?
關于當面驗收,其實也存在相應的難度。快遞員自然希望送到即可,而不希望每個收件人都當面驗收。這樣不僅耽誤快遞員的時間,而且一旦驗出問題,還可能產生糾紛。此外,除非是對貴重快件,一些收件人也沒有當面驗收的習慣,這同樣也是基于怕麻煩的心理。
至于寄件人和收件人的個人信息安全,人們雖然非常關心,但是一旦錄入郵件系統,實際上就“身不由己”了。加之個人信息泄露的途徑太多,銀行、電信、郵件、自媒體等等各個方面,都可能造成信息泄露。因而,防范個人信息泄露,堵住快遞業的一個漏洞還遠遠不夠。此外,對泄露個人信息的處罰似乎很重,最高可處10萬元罰款,但對收件人而言,取證卻很難。
數據顯示,2017年我國快遞行業的業務總量為400.6億件,全國每人平均30件。如此容量的快遞業務,急需完善的法制體系去規范,因而快遞業需要系統性的供給側改革。不僅要規范市場環境,也要完善法制規定,更要強化常態監管。快遞業不是孤立存在的市場業態,而是整個市場體系的有機組成部分,而且深度對接大數據下的消費模式和生活方式。要讓快遞業健康發展,要讓供給側和消費端都滿意,還需要綜合治理。
只靠一部很嚴的快遞新規,無法解決快遞業存在的一攬子問題。依靠法治和市場的系統性治理,新規才能落實到位,很嚴才能變很美。
相關閱讀
每日 推薦
- 張國清在貴州、重慶調研時強調:加快制造業數智化轉型升級 扎實推進國有企業創新發展
- 何立峰在湖北、湖南調研時強調:持續推動外貿提質增效 打通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卡點堵點
- 丁薛祥出席第二屆中歐班列國際合作論壇開幕式并致辭
- 工信部:到2027年建成200個左右高標準數字園區
- 四川年內實現普貨車輛智能年審
- 長三角有色金屬產業規劃建設統一大市場
- 我國快遞包裹市場規模連續11年全球第一
- 《中歐班列發展報告(2025)》發布:有力保障國際產業鏈供應鏈穩定
- 力挺專精特新中小企業 更多政策舉措加快制定——將深入開展夯基提質行動 探索建設賦能中心
- 國家郵政局公布2025年10月份郵政行業運行情況
- 國際綠色燃料聯盟在香港成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