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8-03-22 08:52:22 中國物流與采購雜志
關注中物聯
.jpg)
隨著人們生活、工作節奏的加快,消費者對商品流通速度的要求日益升級,這讓同城配送在物流業中占得一席之地。2017年,交通運輸部、公安部、商務部聯合印發《關于組織開展城市綠色貨運配送示范工程的通知》,提出將于2018年初開啟城市綠色貨運配送示范工程,計劃至2020年底,力爭在示范城市建成“集約、高效、綠色、智能”的城市貨運配送服務體系。
現實中與其他配送形式不同,城市配送更多的是直面消費者、配送距離較短、對時間要求更為嚴格。“最后一公里”正成為考驗市場博弈中的企業們物流體系是否完善的關鍵環節之一。
“得末端者,得天下”。以同城快遞配送為例,根據相關數據統計顯示,目前一個快遞件從到達配送點開始到用戶接收花費的時間大約5小時左右,占據了整個快遞業務時長的45%,但運輸的距離卻不足整個運輸距離的5%。“最后一公里耗費時間過長,效率低下已經成為導致快遞延誤的因素之一。這不僅大大降低了客戶體驗,也阻礙了企業甚至行業的發展。”一位長期奮戰在一線的快遞負責人對采訪的本刊記者坦言。
國家郵政局局長馬軍勝對此表示,“最后一公里”正成為制約快遞發展的“瓶頸”,應支持鼓勵利用社會設施提供快遞末端服務。
德邦輪值CEO韓永彥則分析認為,未來的競爭將是“最后一公里”的競爭。
具有前瞻眼光的企業于是紛紛瞄準城市配送市場尤其是“最后一公里”配送市場。根據IT桔子投融資數據顯示,2017年以豐巢、UU跑腿、閃送、云鳥配送、唯捷城配等為代表的城配“最后一公里”、云倉等企業深受資本追捧;順豐、三通一達、宅急送、全峰等快遞企業更是全面部署、轉型升級“最后一公里”配送,在運營模式、信息化運用等方面做出進一步嘗試;與此同時,餓了么、美團外賣、百度外賣及眾包物流的新達達、點我達、人人快遞等也紛紛轉型瞄準城配最后一公里......城配“最后一公里”這一仍有待深入挖掘的市場,正成為“必爭之地”。
“城市配送‘最后一公里’之所以成為大家矚目的焦點,離不開當下市場的需求。”業界專家對此分析認為,“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加快與人民日益增長的需求,小批量、多批次、多樣化的配送需求日益旺盛,在此背景下,城市配送‘最后一公里’也日益被大眾所需求。”
問題亟待解決
有研究預計,到2025年,我國將有220多個超百萬人口的城市,到2030年,9.6億人口將生活在大小城鎮,有近10億人的消費問題主要依靠城市物流來解決。“這既是挑戰,更孕育著商機。”馬云對此分析表示。
總體看,隨著我國民眾消費水平的日益提升,城市物流配送也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戰。來自國家郵政局的統計數字表明,2014年中國快遞服務企業業務量累計完成140億件,2015年完成206億件,2016年完成312.8億件,2017年完成400.6億件,2018年或超500億件......然而,與急速攀升的快件數量并不匹配的是城市配送的“最后一公里”難題尚未得到有效解決,尤其是末端服務的承受能力常為人們所詬病。配送難、配送貴的問題越發凸顯。
“在城市配送中,‘最后一公里’可以說是最頭疼的難題。如果配送不及時,用戶的退貨率就會相當高,滿意度也會隨之下降。”一位加盟天天便利店的負責人向本刊記者介紹。在他看來,影響“最后一公里”配送的難題如果得不到有效解決,將會影響企業的生死存亡。“我們不僅要保障配送安全,還要為‘最后一公里’配送爭取更快的時間,只有這樣我們才更有底氣與對手競爭。”
“大部分城市都會限制貨運車輛進城,所以配送車輛運行不僅面臨著通行難、停靠難的問題,還面臨收費多、罰款多等窘況,‘最后一公里’漫長而沉重。”北京一家配送物流企業的負責人向采訪的本刊記者坦言,“不得不將貨運車輛停在城外,將貨品倒裝到小型貨車進城,物流配送的效率顯著下降,成本卻直線上升。”
“城市物流配送的問題概括起來有三難兩多:通行難、停靠難、裝卸難,收費多、罰款多。這些問題涉及的管理部門較多,協調難度也較大。”商務部流通發展司副巡視員王選慶對此表示。
不難看出,城市物流配送中“最后一公里”的矛盾已經成為普遍問題,單純依靠企業或民眾的力量實在難以根治,需要相關政府部門從整體上對癥下藥。“如果沒有政府部門的支持,最后一公里的門檻依然難以跨越。”上述天天便利店負責人坦言。
尋求解決之道
為解決“最后一公里”的配送難題,各家企業都在嘗試打破常規、創新思路,尋求合理的解決方法。事實上,在“最后一公里”配送方面,具有前瞻眼光的企業早已深度布局。
首當其沖的是電商企業。目前,快捷精準的物流服務對于京東、阿里、蘇寧等這樣的巨頭電商來說已然不是什么難事。早在前幾年,京東就先后推出了校園營業廳、地鐵自提點和社區自提柜等新業務模式,布局“最后一公里”。與此同時,天貓也參與到“最后一公里”的建設中來,與多家高校達成合作,在高校設服務站,提供快件收發、自提等服務。
2017年,天貓更是宣布36個閃店倉正式在北京運營,借此可實現商品3公里范圍內的1小時送達。同日,京東也宣布對“京準達”服務全面升級,將預約送達時間由2小時縮短至30分鐘。不僅如此,以天貓超市閃店、京東到家、每日優鮮等為代表的電商,已經能將服務末端的“最后一公里”配送控制在30分鐘~2小時之間,“消費者的時間需求基本可以得到滿足,然而‘最后一公里’的配送并不意味著一味的追求時間極限,還應在優化資源、提升效率上下足功夫。”中國快遞物流咨詢網首席顧問徐勇對此分析表示。
除了電商,傳統的快遞企業也在不斷尋找新的出路。其中順豐就與便利店、物業、第三方開展合作,甚至還開起了便利店。目前,順豐優選正以“快遞+便利店”在全國跑馬圈地,計劃未來一年要達到4500家線下店,2~3年內建立上萬家線下店。在業界專家看來,“這些便利店相對標準便利店要簡單,更多承載的還是快遞網點的功能,為順豐‘最后一公里’配送提供更多便利。”
不同于順豐的布局,中郵速遞易則通過智能快遞柜布局“最后一公里”。自2012年推出第一臺智能快遞柜,中郵速遞易就不斷深耕物流行業“最后一公里”,截止到2017年底,中郵速遞易智能快遞柜已經覆蓋了220個城市,累計派送包裹總量達到14億個。
盡管城市配送“最后一公里”已經引起業界廣泛關注,甚至不乏領頭企業已經先行實踐,如先后有北京“城市100”、上海農工商等企業嘗試依托門店開展“網訂店取”,整合社區末端,拓展增值服務。與此同時,在電商、物流公司、代收類企業、快遞柜企業之外,便利店等零售終端也開始主動參與進來,成為一支不可忽視的力量。
目前,國內“最后一公里”的各種嘗試,都還處在摸索狀態,并沒有形成成熟的模式,各種路徑的探索在實施過程中依然存在不可忽視的問題和困難。“因地制宜,多種資源結合利用是較好的解決辦法。”西南財經大學物流系主任梁志杰對此建議。
如何完善“最后一公里”配送服務,整合末端資源,任重而道遠!
相關閱讀
每日 推薦
- 張國清在貴州、重慶調研時強調:加快制造業數智化轉型升級 扎實推進國有企業創新發展
- 何立峰在湖北、湖南調研時強調:持續推動外貿提質增效 打通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卡點堵點
- 丁薛祥出席第二屆中歐班列國際合作論壇開幕式并致辭
- 工信部:到2027年建成200個左右高標準數字園區
- 四川年內實現普貨車輛智能年審
- 長三角有色金屬產業規劃建設統一大市場
- 我國快遞包裹市場規模連續11年全球第一
- 《中歐班列發展報告(2025)》發布:有力保障國際產業鏈供應鏈穩定
- 力挺專精特新中小企業 更多政策舉措加快制定——將深入開展夯基提質行動 探索建設賦能中心
- 國家郵政局公布2025年10月份郵政行業運行情況
- 國際綠色燃料聯盟在香港成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