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中國百億打造“新絲綢之路”,已主宰全世界的港口、物流?
發布時間:2017-12-15 10:48:44 今日頭條
關注中物聯
中國百億投資塑造“新絲綢之路”?
最近倫敦投行一份數據顯示,今年前11個月已公布的中國企業在歐洲、亞洲以及其他地區收購物流公司的交易總金額增加了1倍以上,達到了322億美元,已經高于2016年全年的129億美元。從此次中國企業收購物流公司的地理分布情況來看,均與先前的港口收購一致,相當于完善港口相應配套的物流設施。輪番“爆買”之下,亞洲、歐洲以及北美不少大型物流園區已經收入了中國企業的囊中。
今年6月,阿里巴巴就決定向東南亞領先的電商和物流公司Lazada投資10億美元,將對該公司的持股比例提高至83%,已經掌握該平臺旗下14個倉庫和130個規模較小的物流中心。由中國私人股本基金控股的普洛斯也以280億美元達成了對Gazeley的收購,成為今年發生在歐洲的最大交易,收下該資產包括在119個市場上的1095個物流園區。近期如此頻繁的海外物流收購行動,被外媒認為是中國重啟亞洲與歐洲新絲綢之路貿易的重要一步。
港口、物流全控制,打造全球物流霸主
促使中國企業出海收購物流的重要原因,源于中國大力投資海外港口。中國政府計劃向歐亞大陸和南美地區的一系列港口、道路及其他基礎設施投資數千億美元,以實現“新絲綢之路”計劃。但光有國家對于海外港口的建設和投入,并不能讓港口真正活躍起來。這就需要高度發達的中國電商行業進入海外市場,主導國外物流業對港口進行配套服務。周邊物流產業的興旺,一方面讓跨境電商獲得更低的物流成本,獲取更多利潤,另一方面也加快了港口基建速度,兩者相輔相成。
一旦得到中國資金投入的港口以及物流行業發展壯大,這個計劃所覆蓋的擁有48億人口,占全球GDP62%的地區都會中國所布下的物流網內。國內的物流企業直接融入全球的供應鏈,進一步增強我國電商企業在全球范圍內的競爭力。而對于國家貿易而言,得益于物流行業迅猛發展的港口,有利于突破地域運輸障礙,降低原油、礦物等進口商品的運輸成本,進而成為全球物流行業的領先國家。
相關閱讀
每日 推薦
- 張國清在貴州、重慶調研時強調:加快制造業數智化轉型升級 扎實推進國有企業創新發展
- 何立峰在湖北、湖南調研時強調:持續推動外貿提質增效 打通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卡點堵點
- 丁薛祥出席第二屆中歐班列國際合作論壇開幕式并致辭
- 工信部:到2027年建成200個左右高標準數字園區
- 四川年內實現普貨車輛智能年審
- 長三角有色金屬產業規劃建設統一大市場
- 我國快遞包裹市場規模連續11年全球第一
- 《中歐班列發展報告(2025)》發布:有力保障國際產業鏈供應鏈穩定
- 力挺專精特新中小企業 更多政策舉措加快制定——將深入開展夯基提質行動 探索建設賦能中心
- 國家郵政局公布2025年10月份郵政行業運行情況
- 國際綠色燃料聯盟在香港成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