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信部設下“3萬公里”這道坎兒,電動物流車跨著有點難
發布時間:2017-07-04 10:01:20 現代物流報
關注中物聯
產銷激增、騙補丑聞、補貼調整……新能源車的發展總是喜憂參半。
2016年年底,工信部下發《關于調整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財政補貼政策的通知》,要求非私人用戶購買的新能源汽車累計行駛里程要超過3萬公里才能領取國家補貼,一時間無論是新能源汽車圈還是物流圈全都“炸了鍋”。
如今,上述新規上馬已半年有余,各方爭議聲音仍未停止。
爭論:
多久才能跑夠3萬公里
城市配送與新能源車始終被認為是最佳匹配
① 效益好,一年足以。一位新能源車企負責人告訴記者,目前電動物流車多應用于快遞等城市配送領域,車輛在中小型城市一天的運行里程在80—120公里之間,而在規模較大的城市運行里程則可超過150公里。這樣核算之下,只需不到一年的時間,車輛便可完成30000公里運行標準,進而領取補貼。
② 效益差,兩年有余。另一方觀點則認為,上述情況只適用于規模大、效益好的物流企業,對于一些“小本經營”的企業,要在短期內達到30000公里絕非易事。
③ 耗時長,資金斷鏈。除了效益問題,30000公里運營背后,還有資金鏈條或被拖至斷鏈可能。
一家新能源汽車企業的負責人表示,根據補貼申請流程,每年底申請一次,次年4、5月如審核通過,最終拿到補貼可能要再等上兩個月。假設一家企業2017年下半年投放車輛,2018年此批車輛達到要求并在年底申請補貼,那么最快拿到補貼也要到2019年,這對中小企業的資金鏈來說是較大考驗。
改變:
產銷環節萌生新職能
① 不協議,但有預估。為了保證順利申領到補貼,一些新能源車企是否會以維護自身利益為目的與用戶將30000公里達標時間量化寫入采購合同,成為一些用戶比較關心的問題。
對此,一家新能源物流車企業負責人告訴記者,他們并不會與用戶簽署類似協議,但確實要在簽訂購車合約之初對用戶的實力與運營狀況作出評估,這樣做的目的在于更好的與用戶協作,幫助他們通過選擇適宜車型、針對不同路線調配不同車輛等方法,使車輛運營里程盡快達標。
② 新職能,商家擔保。一位新能源經銷商告訴記者,目前有地方規定新能源車輛除需將車輛接入監測平臺外,還需一家“新能源汽車公司”作為擔保,此舉意在進一步杜絕“騙補”。
這位負責人表示,新規實施后已經有不少“XX新能源汽車公司”隨之成立,為了進一步服務用戶,他們也在計劃成立該類公司,供新能源物流車掛靠。
成果:
無空可鉆,"騙補"被遏制
新規調整的目的,一是遏制“騙補”,二是促進新能源技術升級,如今來看前者似乎已初見成效。
本是鼓勵行業發展的補貼金,
竟逐漸成為有心人眼中的“奶酪”
① “公轉私”行不通了。以往新能源車企“騙補”的套路基本是:先走量,將大部分新能源車輛上“公司牌照”,而后再轉為“私人牌照”,新規之后這一操作需要跨越兩年時間,企業拿補貼的不規范行為就這樣被堵住了。
② “私轉公”也堵住了。既然“公轉私”行不通了,那么反其道而行之呢?為了鉆新規“非私人用戶”的空子,一些企業開始嘗試先將車輛銷售給個人,而后再轉手給公司。
不過,已有地方出臺對應措施,例如天津市出臺的2017年的新能源補貼政策顯示:申報地方補助的新能源汽車,個人用戶購車自初次登記之日起兩年內,不得過戶給非個人用戶;非個人用戶存續期內,所購車輛兩年內不得轉讓過戶。如此一來,“捷徑”也就不復存在了。
猜想:
技術升級,規定或改變
充電難、續駛里程不穩定,
仍舊是阻礙新能源物流車應用的難題
① 催升技術水準。用戶和企業都亟需補貼,原因還在于新能源物流車的成本高,成本高源于規模不夠大,而規模不夠大絕不是物流用戶本身的購買力不足,而在于新能源物流車的技術還不足以令人完全放心。
無論是補貼退坡還是30000公里硬指標,根本目的還是期待新能源車行業不再依靠補貼存活,轉而以技術致勝。補貼規定的調整可謂給技術升級加了一劑“猛藥”,新能源車行業無疑將經歷洗牌,自然新能源車技術與質量也將有望升級。
② 規定或許會變。對于“30000公里”這一標準,從用戶角度也好、車企角度也罷,或很嚴苛,因此一直有聲音在問:這政策有沒有希望調整?為此,記者也和新能源圈內人進行了交流,得到的答案是:有希望改,但不是現在。
業內人士普遍認為,這“一刀切”的30000公里標準,的確不是適用于所有新能源車用戶,未來政府部門很有可能在充分調研市場,了解新規實施情況后對標準加以調整,或將標準一次性放寬,或是對不同企業、不同車型提出細分標準。但是,考慮到政府部門公信力,短期之內政策還是無法調整的。
(資料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相關閱讀
每日 推薦
- 張國清在貴州、重慶調研時強調:加快制造業數智化轉型升級 扎實推進國有企業創新發展
- 何立峰在湖北、湖南調研時強調:持續推動外貿提質增效 打通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卡點堵點
- 丁薛祥出席第二屆中歐班列國際合作論壇開幕式并致辭
- 工信部:到2027年建成200個左右高標準數字園區
- 四川年內實現普貨車輛智能年審
- 長三角有色金屬產業規劃建設統一大市場
- 我國快遞包裹市場規模連續11年全球第一
- 《中歐班列發展報告(2025)》發布:有力保障國際產業鏈供應鏈穩定
- 力挺專精特新中小企業 更多政策舉措加快制定——將深入開展夯基提質行動 探索建設賦能中心
- 國家郵政局公布2025年10月份郵政行業運行情況
- 國際綠色燃料聯盟在香港成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