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引來百度領投 馬化騰和李彥宏為何都相中貨車幫?
發布時間:2017-05-04 15:10:30 中國物流與采購網
關注中物聯
.jpg)
5月2日,互聯網+物流領軍平臺貨車幫宣布完成1.56億美元的B2輪股權融資,由百度資本領投,貨車幫B1輪融資的領頭股東全明星基金此輪再次聯合領投,其他多個多股東也參與跟投。而幾個月前,貨車幫完成了1.15億美元的B1輪股權融資。至此,貨車幫B輪融資逾2.7億美元(約19億元人民幣)。
據貨車幫CEO唐天廣表示,B輪所融資金將重點用于提升車貨匹配體驗,擴大車后服務范圍,加大技術投入,并吸引人才加入。
做大貨運“信息共享” 助推中國公路物流“互聯網+”
國內物流行業是個龐大且相對復雜的市場,線下的傳統貨運信息鴻溝巨大,高達40%的空駛率造成了極大的社會資源損耗。同時,多數貨車司機為個體散戶,車、貨雙方長期窘于信息鴻溝而效率低下。
誕生在貴陽的貨車幫,在創業初期就立志“服務全國司機”,十幾人的初期團隊,醞釀的是針對全國貨運的大市場,將服務滲透到全國貨運交通中的“大動脈”和“毛細血管”。團隊希望通過貨車幫的車貨匹配平臺,改善物流行業效率、優化社會資源配置、推動區域經濟的發展。
數年來,貨車幫聚焦公路貨運領域,其麾下一流團隊均具備豐富的物流經驗和互聯網基因,輔以線下利益方合作共贏的作戰方針和地推鐵騎,砥礪前行數余載。據了解,目前貨車幫認證貨主會員超過63萬,認證會員車輛超過370萬輛,平臺日發布貨源信息超過500萬條,在全國360個城市布局1000家線下服務網點。
與此同時,貨車幫通過互聯網和大數據優化配置貨運領域資源,極大優化了產業運營效率。一方面,提升車輛每月行駛公里數,降低貨運空駛率,減少社會資源損耗。另一方面,通過移動互聯網與公路物流行業的結合,打破信息不對稱的市場環境,構建公路物流基礎平臺,助推了經濟發展。
做大貨運信息共享,助推中國物流“互聯網+”,貨車幫已經在龐大的貨運領域撕開了一道口子,不難想象,接下來貨車幫將持續開疆拓土,發力更大版圖。
“智慧化”傳統產業,釋放 “社會+經濟”雙重價值
相比較傳統產業模式,貨車幫移動互聯網平臺的優勢,在于縮短了產業鏈條,讓信息變得更加透明,讓大數據、物聯網等新技術服務于人。
基于平臺海量數據及人工智能技術,貨車幫深度優化其車貨匹配算法,提升貨車司機與貨主匹配的效率和精準度,打造了首個全網調度和精準匹配的車貨匹配平臺,讓供需雙方的需求對接更加無縫高效。2016年,貨車幫為社會節省燃油615億元,減少碳排放3300萬噸。
目前,貨車幫平臺已經積累海量真實用戶的多維數據信息,客觀反映了中國貨運領域的現狀和趨勢。以貨車幫與阿里云攜手發布的“全國公路物流指數”為例,該指數反映了各區域公路物流貨物運輸流向、貨物分布情況、車輛分布情況等,不僅能為相關車企行業提供市場“真相”,同時也給予各地區經濟發展、民生問題的提供重要數據支撐。
從阿里巴巴的全球商業數據中,可以窺見世界貿易和全球貿易的趨勢;從滴滴出行數據模型中,可實時分析路況信息及用戶需求量。其實,基于貨車幫的大數據分析,并逐步應用到相應社會資源調整和優化,將是貨車幫大數據未來的真正價值。
打造車后市場閉環 引領物流產業升級
與此同時,貨車幫著重布局車后金融、二手車、輪胎等增值服務市場,以此形成以車貨匹配為核心,貫穿產業周邊市場的閉環生態。而貨車幫的ETC產品,是貨車幫布局金融,同步實現盈利的第一發子彈。
據悉,僅ETC一個產品的年流水就已經超過200億元,貨車幫已經成為唯一一個已經變現的物流平臺企業。在B2B領域,信用是商業行為的前提,而ETC的天然屬性使其成為把“信用”數據化、可視化的優質產品。貨車幫通過ETC可獲得身份數據、征信數據、充值數據、消費等數據,從而基于營運、消費和金融建立起一套信用體系,在緩解司機的資金難題之外,也可以極大地規避交易風險,讓貨運行業更加規范化。
物流產業的全面升級,離不開產業鏈條上每個價值點的提升,而貨車幫正在一一實現。
正如李克強總理之前提及,大數據、物聯網等新技術為人服務,為社會服務,那么這個平臺所做的事情就是很有意義的。
相關閱讀
每日 推薦
- 張國清在貴州、重慶調研時強調:加快制造業數智化轉型升級 扎實推進國有企業創新發展
- 何立峰在湖北、湖南調研時強調:持續推動外貿提質增效 打通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卡點堵點
- 丁薛祥出席第二屆中歐班列國際合作論壇開幕式并致辭
- 工信部:到2027年建成200個左右高標準數字園區
- 四川年內實現普貨車輛智能年審
- 長三角有色金屬產業規劃建設統一大市場
- 我國快遞包裹市場規模連續11年全球第一
- 《中歐班列發展報告(2025)》發布:有力保障國際產業鏈供應鏈穩定
- 力挺專精特新中小企業 更多政策舉措加快制定——將深入開展夯基提質行動 探索建設賦能中心
- 國家郵政局公布2025年10月份郵政行業運行情況
- 國際綠色燃料聯盟在香港成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