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6-08-30 09:33:31 央廣網
關注中物聯
傳化集團30年前從一口大缸里攪動的液體肥皂起家,如今擁有了傳化股份、新安股份兩家A股上市公司和一家新三板掛牌企業環特生物。而傳化集團董事長徐冠巨一直在思考:傳化集團會不會有下一個30年,那會是一個什么樣的傳化?
徐冠巨:通過我們多年來的實踐,尤其是過去三五年的實踐,我們發現時代在發展變化,世界發展非常快,對于新事物、新技術的發展,我們的敏感度也要加快。這個世界在變,當然變得更加好,我們有沒有在變呢?我們適應這種變化還是跟隨這種變化,或者是引領這種變化,這對我們來講是非常重要的。
曾經有位著名的企業家也提出來“成功的企業是時代的企業”。我們一直在理解這句話,實際上過去是時代成就了我們,需求性經濟這個時代成就了我們,同時也得益于黨的改革開放政策。現在情況發生變化了,尤其是年輕人需要尊重。不像我們“60后”的人員,“60后”的人可以根據要求服從分配,可以服從。現在年輕人要求的是尊重,尤其是“80后”、“90后”。我們也看到,科學技術的發展,比如說信息技術正在改變這個世界,我認為信息技術是人類最偉大的發明之一。
信息技術,在世界,比如說在中國就是BAT的事嗎?就是服務消費的事嗎?對我們生產有沒有關系?有人認為對生產和制造關系不大,我們有很多這樣的誤區。首先時代發生變化了,人們的想法開始有變化了。我想的問題是,代表未來時代世界發展核心的動力是什么?主要的元素是什么?有沒有轉化成推動實現企業轉型升級的要素?我感覺這些思考是非常重要的。推動轉型升級方面,我們往往會注意某一個具體的經營行為,具體的產品。大家往往在具體某一個點上面創新。我們在三五年的實踐中發現并不如此。要實現轉型升級,首先要在文化上面。今年是傳化的第30年,傳化這樣的企業,企業文化的轉型和企業經營模式的轉型,以及我們組織的轉型,和我們企業機制地轉型,對我們企業最終實現轉型升級非常重要。
您給我們講述作為董事長的思考,您講述了具體怎么樣推動這種思考,最后思考的結論是什么?
徐冠巨:過去30年有傳化,未來還有30年還有傳化嗎?當然所有傳化人都會自豪地說未來30年也會有傳化。未來30年怎么有傳化?我們轉型升級,怎么樣轉型升級?傳化是多元化的企業,我們首先是起步于化工,2000年以后我們進軍了物流,也進軍了農業,以農業科技園為基礎,我們打造以生物技術為核心的蕭山科技園。當然我們也有服務于產業的投資金融。大家在這樣的大討論當中,認為以物流為突破口推動傳化的轉型升級,這一點在全集團形成了共識。
具體我們看到物流這個行業是低、小、散、亂、差,它就是生產性服務業低,我們服務制造低,那么制造要發展,沒有系統的服務,它要轉型升級就難。所以,我們大家集思廣益討論以后,決定傳化要通過物流這一點來發力、來作為。一方面掀開傳化集團轉型升級的序幕,頂破我們傳化集團轉型升級的天花板。與此同時,我們要有夢想,去引領中國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我們要成為生產性服務業的第一軍團。
從服務業來看,中國消費服務業做得非常好,甚至可以說做到全球領先,凡是涉及到消費服務業這方面的產品也好,技術也好,國外同類產品根本打不過國內企業。但生產服務端,為B端提供的服務,確實沒有做得很到位。對此,你怎么看?
徐冠巨:很明顯服務消費,服務生活的,大家感覺到很方便,互聯網和每個人有關,金融也很方便。但是服務生產制造就不是那么回事了。有些數據我們可以一起看一看,我們研究了德國和中國的服務業,德國服務業占GDP的比例70%,生產性服務業約占70%。我們中國是什么樣的情況?服務業占據到50.5%,其中生產性服務業我們國家還沒有明確的統計數據,但是我知道有一個統計的口徑,生產性服務業占服務業的比重大概在30%左右。中國的服務業與德國的服務業的差距是20個點,但是生產性服務業差距是40個點。
再比如信息技術的應用,美國信息技術在消費端的應用是6個點,在生產端的應用是7個點,我們中國信息技術在消費端是12個點,在生產端只有1個點,是嚴重的失衡。現在,德國提出工業4.0,中國提出來中國制造2025。我們今天G20峰會主題是創新。以后這種信息技術、科學技術在中國的應用,對于數字化時代的到來非常重要。我們中國的企業數字化時代已經到來了,但有些企業還是傳統的手工作坊。不知道信息技術的應用,這個創新就是狹義化的。
我們再講信息技術,信息技術是最偉大的創造,是重要的核心技術之一,信息產業又是非常大的產業。工業化和信息化的融合,涉及幾千萬的企業,如今有沒有走向數字化?關于創新,我認為創新不一定完全是轟轟烈烈的,不一定完全是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的。創新反映在日本、歐美這些發達國家,就是具體到每一個日常的生活用品。我覺得創新相當于油漆工刷油漆、刷地板一樣,是一層一層圖上去的,越來越好,人家越來越喜歡。轟轟烈烈的創新畢竟是少數,更多還在這里。創新還需要像總書記對我們提出的,要用工匠精神,謀求創新,實現創新,在某一個點上面的改變都是非常好的。
有次去日本,走在農貿市場里,我發現這里都是家庭日用品,看著都喜歡,杯子有各種各樣的造型。過去有人在說,中國的游客到日本去,把馬桶蓋都背回來,這是對我們創新的啟發。
化工大王的物流夢
在傳化集團總部的公司展廳里,有一張奇怪的照片——徐冠巨的父親徐傳化、推著一輛二八式自行車、車上綁著三個白色大塑料桶出門,桶里面裝的是液體皂。傳化集團董事長徐冠巨笑稱這是傳化集團最早的物流雛形,如今傳化的物流已經慢慢長大。
傳化最早做物流,可能當時還是著眼于傳統的化工產業,為它做一些服務,做一些延伸。
徐冠巨:是有這樣的過程。我們現在傳化物流在做什么?簡單來說,我們是在為中國450萬公里的全國互聯互通的公路網裝軟件,我們在做物流的基礎設施。我們知道,航空有一個系統網,不僅有航線,還有地面的機場,也有信息系統,也有安全系統,航空實現標準化。因為有這樣的系統以后,他可以空管和調動,航空網全程指揮,全網監控。鐵路也是這樣的,每個城市都有鐵軌,每個城市都有車站,也有鐵路系統。但是我們的公路就一條路,城市沒有服務于公路的物流中心,沒有指揮高效的調度監控信息化的系統。與此同時,也沒有誠信體系,一不小心貨被拉跑了,丟了。
日本有日標,歐洲有歐標,都有標準化的,我們這些方面都沒有。我們努力致力于為中國的公路網裝這樣的軟件。這方面我們已經努力了16年。現在我們的行動一方面得到各省和各大城市的歡迎、支持。隨著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越來越深入,會發現物流就是短板,我們把物流效率提上去,就是補短板,就是降成本。這次我非常高興看到7月20日國務院常務會議克強總理明確提出來互聯網+物流,補物流的短板就是國家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核心內容之一。
建這么多的公路港,投這么多信息化建設,盈利點哪里,這兩年運營下來以后,經營方面的情況怎么樣?
徐冠巨:這個問題問得非常核心,畢竟我們有服務,通過服務,我們還是能夠獲得一點回報的。一方面國家和各地市繼續支持我們,另一方面我們已經開始實現,物流加金融加互聯網這樣一個商業模式。我們基礎設施起來了,互聯網起來了,尤其是金融起來了。過去在物流這里面缺少互聯網信息化服務,缺少金融服務,供應鏈組織化程度都是比較低的。隨著我們這樣系統化打造,我們可以在物流里面,提供物流服務,與此同時,可以在物流服務當中不收費,少收費,但是我們更多給予增值服務。我們讓司機減成本的過程當中,讓物流提高效率,從中實現我們的價值。我們的商業模式開始走通,我們也在克服互聯網企業就是燒錢的印象。我們通過這樣的系統推動以后,一方面打造全路網,另外一方面是有盈利的發展。
專注于多元化的傳化
現在的傳化集團產業涉及化工、物流、農業和投資等多個領域,然而多元化的發展到底是對是錯,傳化集團董事長徐冠巨的耳邊開始有了雜音。
在業界一直有一個很有意思的爭論,企業到底該多元化還是專注做好一件事情,您怎么樣看待這種爭論?
徐冠巨:我們去看一下日本和歐洲,都已經是百年或者是幾百年的一個家族企業,家里就是做一件事情,而且祖祖輩輩做一件事情,越做越好,這種傳承我們也要弘揚。
我們也看到了,好的企業,走多元化道路的也很多。傳化做物流,包括形成多元化格局,是一個自然的過程。以物流為例,會天然需要金融的服務,需要互聯網的服務、需要供應鏈的服務,以及相關很多很多的服務。
我認為還是因地制宜,做一件事情不等于專業化,專業化關鍵是有核心競爭能力。所謂多元化,不是說我什么都做就是多元化。重要的是,做每一件事情,都有核心競爭能力。
核心競爭能力是什么呢?我告訴了你,這是我的核心競爭能力,但是一時半會兒你學不來,這就是核心競爭能力。所以多元化和專業化之間,關鍵是我的多元化有沒有核心競爭能力,我的專業化有沒有核心競爭能力,這是一個標志。
我們想知道未來的傳化是什么樣,5年之后,10年之后,我們還會繼續多元展開更多的產業空間嗎?還是在既有的產業范圍之內把它繼續做精做好,做到更高端呢?
徐冠巨:傳化的多元化是自覺和不自覺形成的過程,當年2000年,我們做多元化還沒有條件。我們推動的多元化,是責任感的企業文化推動的多元化,所以一個企業的發展是理念決定的,文化所決定的。原來做化工的,我們覺得化工效益挺好,但是總感覺心里有一點小障礙。隨后我們有機會做農業,我覺得做一點對環境,對生態,對農民、對農村有意義的事情。我看到物流,現在我們生產制造未來趨勢需要物流,我們需要這樣的物流的服務,工商企業深刻理解到了物流不發展對生產的一種影響。我們把這樣的司機朋友,把這樣夫妻老婆店物流公司全服務好,我想這本身就是應該做的,我們的多元化是這樣發展的,因為已經有這樣的基礎。
相關閱讀
每日 推薦
- 張國清在貴州、重慶調研時強調:加快制造業數智化轉型升級 扎實推進國有企業創新發展
- 何立峰在湖北、湖南調研時強調:持續推動外貿提質增效 打通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卡點堵點
- 丁薛祥出席第二屆中歐班列國際合作論壇開幕式并致辭
- 工信部:到2027年建成200個左右高標準數字園區
- 四川年內實現普貨車輛智能年審
- 長三角有色金屬產業規劃建設統一大市場
- 我國快遞包裹市場規模連續11年全球第一
- 《中歐班列發展報告(2025)》發布:有力保障國際產業鏈供應鏈穩定
- 力挺專精特新中小企業 更多政策舉措加快制定——將深入開展夯基提質行動 探索建設賦能中心
- 國家郵政局公布2025年10月份郵政行業運行情況
- 國際綠色燃料聯盟在香港成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