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供給側改革有望成為綜合改革突破口
發布時間:2016-08-04 08:35:26 南昌日報
關注中物聯
物流供給側改革進程的推進、“互聯網+物流”模式的大范圍推廣等諸多新任務、新模式的出現,將為物流產業帶來一次“巨震”。
專家學家和業界人士認為,物流業供給側改革有可能成為國家綜合供給側改革戰略意義上的突破口和先行軍。
物流產業是國民經濟中的支柱之一。據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統計,2016年上半年,全社會物流總額為107萬億元,同比增長6.2%,社會物流總費用5萬億元,同比增長2.7%,在宏觀經濟增速放緩背景下保持了平穩增長的勢頭。其中,公路運輸細分市場大放異彩,在鐵路、航運和航空3大運輸方式相對低迷的情況下,貨運量同比增長6.4%。
然而,巨大的規模之下,隱藏著隱憂。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會長何黎明認為,我國物流業正面臨結構性需求不足的矛盾,其主要方面在于供給側:一方面,大量存量資源沉淀在傳統物流業領域不能退出,無法滿足生產者和消費者對高端服務的需求;另一方面,增量資源受投入不足和體制機制的約束,難以創造新的需求。
國務院參事姚景源指出,我國物流產業面臨的問題其實和國家經濟相似,是從“多量”到“健康”的過程。在改革開放初期,我國經濟的增長主要憑借6大紅利“馬車”的牽引。然而,隨著經濟形勢的變化,這6大紅利如今大部分已經不再明顯,有些甚至發生了倒退,在這種情況下,必須要有新的模式來提供新的發展動力,這就是“互聯網+物流”。
“以往物流產業興起依賴制造業發展,如今則要依賴技術上的進步和模式上的創新。”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黨組成員、辦公廳主任余斌說,“我們要改革創新供給結構,從而與不斷升級的需求結構相適應,更重要的是我們激發供給側的活力,從而讓它不斷創造出新技術、新產品、新業態,從而創造新的需求。”
進入2016年,“互聯網+”成為我國經濟層面持續火熱的關鍵詞之一,傳統行業紛紛展開了對線上線下相結合模式的探索,物流產業首當其沖。
經濟學家馬光遠認為,隨著“互聯網+物流”的風口到來,物流未來整個行業產業分配也誕生了新的可能。借助互聯網的幫助,物流產業極有可能在鏈條和環節上誕生一個規模化的集約型平臺,進而倒逼行業進行規則和秩序的建設。同時,個性化、智能和綠色也變成行業不可逆轉的趨勢,新興企業非常有可能通過彎道超車的方式趕超傳統物流“大鱷”。
在天地匯創始人兼董事長徐水波看來,物流產業所面臨的問題,最根本的原因是沒有效率,中央在物流供給側改革上定下的方向是“降本增效”,可以說極為準確地概括了這個行業對改革和創新的真正需求。“我國物流市場小、散的局面短期內并不容易解決,中小企業為物流產業發展做出的貢獻也不應被簡單地抹殺,而借助互聯網平臺這一中介的介入,物流產業就有了誕生集約化大平臺的可能。”
“物流供給側改革已經不是經濟改革的‘可選項’,而是促進整體經濟平穩發展的‘必選項’。”徐水波說,“作為連接供給和需求的紐帶,不管是傳統行業的‘互聯網+’轉型,還是近年來火熱的電商化、o2o化浪潮,背后都需要一個強大的物流系統作為支撐。總之,物流業供給側改革將很有可能成為國家綜合供給側改革戰略意義上的突破口和先行軍。”
相關閱讀
每日 推薦
- 張國清在貴州、重慶調研時強調:加快制造業數智化轉型升級 扎實推進國有企業創新發展
- 何立峰在湖北、湖南調研時強調:持續推動外貿提質增效 打通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卡點堵點
- 丁薛祥出席第二屆中歐班列國際合作論壇開幕式并致辭
- 工信部:到2027年建成200個左右高標準數字園區
- 四川年內實現普貨車輛智能年審
- 長三角有色金屬產業規劃建設統一大市場
- 我國快遞包裹市場規模連續11年全球第一
- 《中歐班列發展報告(2025)》發布:有力保障國際產業鏈供應鏈穩定
- 力挺專精特新中小企業 更多政策舉措加快制定——將深入開展夯基提質行動 探索建設賦能中心
- 國家郵政局公布2025年10月份郵政行業運行情況
- 國際綠色燃料聯盟在香港成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