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6-04-22 09:45:25 騰訊
關注中物聯
前兩天,北京一名快遞小哥被掌摑的視頻傳遍了網絡,引發公憤。而就在昨天,有媒體報道,一名西安的快遞小哥也被打折眉骨。兩起事件中,打人者同為機動車司機,起因都是道路糾紛。毫無疑問,打人者必須遭到譴責,并負起責任。而這兩起事件共同指向了普通道路使用者與快遞行業的“路權”之爭,這背后有十分值得深刻探討的問題。
基層快遞員與普通道路使用者的“路權”之爭兩敗俱傷
大城市的道路是很緊張的公共資源,誰優先使用是一個大問題。而近年來紅紅火火的快遞業,在最為重要的“最后一公里”離不開電三輪這種連國標都沒有的交通工具。裝貨很多的電三輪風馳電掣地在路上開著,對于其他的道路使用者來說,就有了權利沖突。快遞員受制于派件的數量,想要盡可能地達成考核,多賺錢,必然要爭分奪秒地搶時間,想方設法地多裝東西。與此同時,安全便很容易犧牲。順豐老板王衛在一篇采訪里承認,“為了搶時間,而違反交通規則,或者對路上的行人及其他道路行駛者造成危險,順豐和我們同行都需要反思這個問題。”盡管北京和西安這兩起事件都發生在機動車司機與快遞小哥之間,但是快遞交通糾紛也發生于普通行人與電三輪之間。需要說明的是,這個問題不應該光盯著多少人死傷來看。舉個例子,普通行人有對于人行道和小區道路安全性的合理期待,一輛三輪車突然火急火燎地迎面來,就打破了這種期待,是對行人的冒犯,而這種突如其來的“兇險”本不應該在行人的注意范圍內。當然,電動三輪車的安全威脅,不光是對其他道路使用者來說的,對于快遞員本身也是如此。
安全性之外,還有便捷性的問題。一個吊詭的現象是,在電動三輪車交通事故中,一些地方法院把它歸類于機動車,另一些地方則認為是非機動車。電動三輪車的確是機動車道、非機動車道、人行道都可能使用。道路公共資源一時間是有限的,大城市尤其如此,所以,這也犧牲掉了其他道路使用者的便利性。那么,快遞員又便捷了嗎?也沒有。騎著這么一個笨重的龐然大物,哪里是便捷的事情呢?
不難看出,不管是一線的快遞員還是普通的道路使用者,都承受著痛苦,后者對于前者的詬病很大,而前者只能默默忍受著,有時候不得不犧牲掉自己的尊嚴。還是舉北京這個例子,視頻中開車男子不斷地辱罵并掌摑快遞小哥,后者完全沒有還手。并且,這名挨打受傷的小哥還賠了400元的剮蹭費,又去派了幾個件。倘若不是這個場面被拍下來,網絡視頻引發了公憤,不出意料的話,27歲的快遞員只能默默地委曲求全,忍受這一切。
“漁翁”是電商買賣雙方
到底誰是獲利者呢?答案不言而喻,最大受益者是中國的電商行業以及普通購買者們(快遞行業的經營者們利潤很薄,虧本的有不少)。不信請看下面這張圖,豬肉價格漲了,CPI每年都在跑高,但是快遞價格不僅沒漲,反而降了許多——
除了價格實惠之外,門對門的便利性也是中國快遞業基層員工的貢獻。在日本等地,快遞業“最后一公里”和便利店是相伴相生的,人們去周圍的便利店買東西,同時也把快遞給取了。然而,盡管中國一些快遞企業開始推行這種模式,但是涉及利益分配等問題,一時半會兒鋪不開來。早已被“慣壞”的消費者們也不太吃這套。這背后卻是一線快遞員們爬不完的樓梯,打不完的電話,甚至收不完的白眼。
金玉其外的快遞模式,剝削的是一線員工,電商服務業是血汗制造業的2.0版
中國快遞的送貨效率與規模,全球無雙。極高的性價比背后,有人承受著代價。快遞行業對于道路等公共資源的消耗,可以分攤到每一個普通路人身上,只是一些人未必感知那么明顯罷了。同時,快遞業的服務質量也談不上好了,暴力揀選等問題屢屢被曝光。而這個行業帶來的物流便捷與福利,更多來自于一線普通快遞員的付出上。在幾年前,以富士康為代表的“血汗工廠”模式曾經遭受極大的非議。人們都明白,出口到歐美等國家價格低廉的制造品,其實來源于普通工人的“貢獻”,如此,才有了“世界工廠”的地位。隨著產業結構由制造業向著服務業轉移,這樣的“血汗模式”其實也有著復制和變遷,且看下圖的總結——
說是“2.0”模式,必然有升級。在制造業,工人是封閉在工廠的流水線上,很少與外界發生什么聯系,所以很多人看不到,沒感受。而在服務業,一線員工需要和普通民眾接觸,甚至要爭奪道路等公共資源,在此過程中很容易便尊嚴受損,代替企業和收件人受過,因為他們必須要沖在第一線。
當然,快遞業只是整個電商或者說O2O(即從線上到線下)服務業的一個典型縮影而已。電子商務一聽非常高大上,但如果沒有龐大的一線從業隊伍的付出,恐怕很難如此蓬勃地發展。而這一切都發生在制造業向著服務業轉移大量就業人員的背景下。這樣的服務業,顯然和中國的制造業一般,是低端的,低附加值的,是需要供給側改革的。
伴隨著就業結構的改變,“血汗模式”也在轉移
改變“血汗模式”,需要企業規模化經營,重視品牌形象建設
快遞等行業的規模在快速地增長著。這個行業門檻太低,所以人們說進就進,說吸納人就吸納人。除了個別品牌而外,一般都是以招募加盟商的形式來野蠻擴張。加盟商更不會在意服務質量、員工滿意度。行業也很難有規模化經營。靠譜數據顯示,一萬多家的快遞企業中,大企業49家,而小微企業加在一起是1.12萬家。而根據中國郵政局聯合德勤做的一份報告,從2007年以來,這個行業的集中度在下降——
CR4和CR8分別表示排名前四和前八的企業,圖片來自《中國快遞行業發展報告》
在制造業的轉型升級中,業界和學界都在討論如何提高產品的附加值,從低端向高端邁進。經濟學家海聞在《時代周報》一次采訪中強調了規模化對于中國制造的重要,可資借鑒:“以人們熟知的馬桶蓋為例。普通馬桶蓋的生產商可能只需要擁有幾臺機器,而生產目前廣受歡迎的健康又舒適的馬桶蓋,生產商就需要組建科研團隊研發新產品,并通過反復實驗來保證質量,同時需要購置精密機器來替代原來的簡單機器,這都需要投入。因此,企業的固定投入規模和整體成本都大大增加了——這樣的投入和成本都不是一般的中小企業能夠負擔的。”換在服務業也是這個道理。如果行業從混亂競爭時代走向規模化,那么不管是在技術,還是在企業形象上,都會有很高的標準與要求,自然會更加地注重員工自身,拋棄掉“血汗”模式。
企業形象很好理解,那么技術為何會促進員工的尊嚴呢?這里以著名的海底撈為例來說明一下。餐飲企業中,海底撈的服務水準有口皆碑,同時,員工的滿足度也很高。而在人們感慨于員工滿意度造就顧客滿意度這樣的理念時,往往會忽略掉其配送流程的高度標準化,這樣能夠極大地從低效、重復的勞動中解放員工。而快遞業同樣如此,只有規模化了,才能用技術減少那些低附加值的、重復的勞作。
說到這里,又要回到普通民眾本身了。制造業的轉型,供給側改革提得非常響亮,那是因為人們對于商品的高附加值越來越重視,甚至出現了出國搶購的風潮。而就目前的快遞等服務業來看,人們更看重的是便宜、快速,對服務質量等因素的重視度要排在后面了,例如信息時報剛剛聯合暨南大學做了一份調查,超五成受訪者最看重速度,近五成人認為降低服務費用是最需要解決的問題。倘若市場這樣,企業便沒有動力去變革。因此,普通人在為快遞小哥被打而憤慨之時,十分有必要想想自己是不是也該更新一下對于快遞服務業的認知,督促行業的進步。
結語
快遞業一線工作人員的現狀是整個電商服務業的縮影,也是制造業中血汗工廠模式的升級版本。相關企業有必要提高自己的社會責任感,善待一線員工,這也能夠為自己贏得良好的社會形象,爭取差異化競爭。而普通民眾也有必要了解目前高效率低價格的快遞是通過一線從業人員的犧牲換取的,而不是心安理得地接受,畢竟,形成一個要促進行業進步的共識也是有益的。
相關閱讀
每日 推薦
- 張國清在貴州、重慶調研時強調:加快制造業數智化轉型升級 扎實推進國有企業創新發展
- 何立峰在湖北、湖南調研時強調:持續推動外貿提質增效 打通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卡點堵點
- 丁薛祥出席第二屆中歐班列國際合作論壇開幕式并致辭
- 工信部:到2027年建成200個左右高標準數字園區
- 四川年內實現普貨車輛智能年審
- 長三角有色金屬產業規劃建設統一大市場
- 我國快遞包裹市場規模連續11年全球第一
- 《中歐班列發展報告(2025)》發布:有力保障國際產業鏈供應鏈穩定
- 力挺專精特新中小企業 更多政策舉措加快制定——將深入開展夯基提質行動 探索建設賦能中心
- 國家郵政局公布2025年10月份郵政行業運行情況
- 國際綠色燃料聯盟在香港成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