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拓寬“快遞包裝廢物利用”渠道?
發布時間:2016-04-11 09:20:16 新浪新聞
關注中物聯
隨著電商流行,裝著網購商品的快遞盒一天比一天多。由于缺乏足夠的二次利用渠道和方法,它們往往使用一次后就被隨意丟棄,絕大多數最終去向就是廢品回收站,既不經濟也不環保。如何循環利用、變廢為寶,給巨量快遞垃圾二次、三次乃至多次生命,從而減輕對環境的污染,減少制造紙箱對木材的消耗?這是一個嚴峻的現實問題,更是一個無法回避的社會課題。
網購的興起,快遞的興盛,快遞業務量的激增,快遞垃圾也隨之猛增。據國家郵政局的不完全統計:2014年全國快遞業務量為140億件;2015年達到驚人的206.7億件。按照每個包裝箱0.2公斤估算,200億個包裹會產生包裝垃圾400多萬噸。有道是“垃圾是放錯地方的資源”——這所謂的垃圾并非是真正無用的垃圾而是一筆巨大的資源,如果能夠充分地利用好,那將是一筆巨大的財富。然而,多年來,這筆巨大的財富被白白地浪費掉了,實在可惜,有待政府和有關部門重視和破解。
“快遞垃圾”不僅包括包裹外的紙箱、膠帶紙,還有紙箱內作為填充物防震的報紙、海綿、碎布條、塑料泡膜等。目前“快遞垃圾”有兩種處理方式:一是因保存麻煩,為了圖輕省,大多數人是不加區分一股腦兒扔掉,與真正的垃圾一樣倒入焚燒爐里,一燒了之;二是被作為紙質廢品,回爐生產再生紙——可再生成本投入偏高,1噸廢紙回爐只能生產0.8噸再生紙,不如循環使用合算。況且,由于如今紙質廢品收購價格低,一斤紙只有兩毛錢,不及1997年、1998年那會兒價格的一半,人們收集的積極性不高,城里“收買佬”的生意也就越來越難做,因此造成城市回收網點萎縮;農村回收體系近乎空白。
如何拓寬“快遞垃圾”廢物利用的渠道呢?筆者認,應當促使政府、社會和家庭三方給力,打好組合拳:首先,政府應該從立法、監管和市場等方面建立循環利用鏈條,加強宣傳教育的力度,提高居民垃圾分類的意識,并完善配套設施,實現垃圾分類回收和再生資源回收的銜接。
其次,社會上也應建立企業回收機制,對收購點進行一定的獎勵措施,加大其回收力度;最后,居民們除了自覺進行垃圾分類回收外,還可以充分發揮個人的主觀能動性,對“快遞垃圾”進行再利用。許多快件的紙箱或紙盒經過稍微加工就可繼續使用,它不僅可以再做快遞的包裝,還可以另做它用。比如:快遞盒子稍微修剪一下,就能作為小型的垃圾桶或者變成鞋盒、收納盒等;快遞袋子厚實且防水,就可以作為盛放餐廚生活垃圾的垃圾袋……這樣,自然就拓寬了“快遞垃圾”的回收和利用的渠道,節約了資源。
相關閱讀
每日 推薦
- 張國清在貴州、重慶調研時強調:加快制造業數智化轉型升級 扎實推進國有企業創新發展
- 何立峰在湖北、湖南調研時強調:持續推動外貿提質增效 打通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卡點堵點
- 丁薛祥出席第二屆中歐班列國際合作論壇開幕式并致辭
- 工信部:到2027年建成200個左右高標準數字園區
- 四川年內實現普貨車輛智能年審
- 長三角有色金屬產業規劃建設統一大市場
- 我國快遞包裹市場規模連續11年全球第一
- 《中歐班列發展報告(2025)》發布:有力保障國際產業鏈供應鏈穩定
- 力挺專精特新中小企業 更多政策舉措加快制定——將深入開展夯基提質行動 探索建設賦能中心
- 國家郵政局公布2025年10月份郵政行業運行情況
- 國際綠色燃料聯盟在香港成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