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6-02-02 10:13:04 農業行業觀察
關注中物聯
京東與阿里廝殺的如火如荼雙十一大戰剛過,兩家又再一次把目光投向了同一個戰場——農村電商。近日,京東宣布,將與廣東衛視跨年晚會合作打造以“惠農富農”為主題的首屆“1月1電商節”。與此同時,京東的老對手阿里巴巴也沒閑著。在同一天,啟動了齊魯電商節暨首屆阿里年貨節,專門針對農村市場打造“土貨進城、洋貨進村”的網購活動。
其實從2008年起,國內就開始有農資企業小范圍試水電子商務,但一直不溫不火,直至去年下半年“互聯網+”浪潮的到來。幾乎所有傳統企業涉足的領域,都會有互聯網公司的試水,農村電商市場也不例外。
農村電商市場的潛力與機遇
電商巨頭們首先看好農村有望成為互聯網下一個“人口紅利”的來源。中國社會13.6億人口中有8億農民,在數量上占據了非常大的比重。盡管隨著城市化的進程,我國農村人口在總體人口中的占比持續下降,但農村網民在總體網民中的占比卻保持上升。數據顯示,2015年上半年,新增網民1894萬人,其中農村網民占48.0%。國家有利于農村互聯網發展的政策頻出,讓互聯網以及電子設備在農村的普及率大幅增加,再加上農村進城務工人員返鄉后的帶動,農村的電商消費市場潛力非常巨大。
另一方面,互聯網有能力解決農村電子商務發展的核心痛點——信息不對稱。農產品城市銷售中經常出現這里豐收了,賣不出去過剩,可那里又歉收了,完全供不應求的情況。互聯網的介入可以讓這些信息無縫被打通,讓農民有機會實現信息協同,保證生產的均衡與穩定。此外,傳統的農產品銷售還是代理、批發、零售模式,農產品要經過多個環節才能達到購買者手中,流通環節多,效率低下、利潤又微薄。而通過互聯網砍掉中間環節,縮短交易鏈條,降低交易成本,對生產者與消費者雙方來說都有好處,這一點讓整個農村電商市場存在很多的機會。
農村電商中阿里與京東——不是冤家不聚頭
農村電商是一個非常寬泛的概念。其中農村市場一方面扮演消費者,另一方面又是生產者。因此對阿里和京東來說,他們對市場的布局是既希望農村網民養成通過電商平臺進行消費購物的習慣,同時還想要引導農民利用電商平臺銷售農副產品。雙方在農業產業鏈中切入農資市場、農業金融等領域,以期實現“網貨下鄉”和“農產品進城”的雙向流通。我們不妨來看一下目前兩家的動作。
阿里巴巴:7月在淘寶上線農資頻道,涵蓋了從種子、農藥、農機、肥料、獸藥、飼料等農資產品,將產品庫從淘寶店鋪資源上整合管理分類進入農資產品類目,基于淘寶的平臺模式,讓線上線下全都集中在阿里農資的平臺上,旨在改造農資行業多級經銷商層層加價的模式,產品由廠商直接提供,并在準入機制、店鋪保障金、售后周期等方面著重提升權益保障。
同時,啟動“千縣萬村”計劃,計劃用3到5年時間投資100億元,建立1000個縣級運營中心和10萬個村級服務站,為農村金融服務先建立根據地。
與此同時培養“村淘合伙人”,以村官、回鄉大學生為主,為村民提供農產品的網上銷售與渠道,并打造便民金融服務站。阿里巴巴旗下的網商銀行,近日也針對農戶推出了信貸產品旺農貸,最高可以實現50萬元的信用貸款。
京東:在農資方面主要以通過平臺入駐形式經營。除基本的“入倉式”自營外,還與金正大合作打造“農商一號”平臺,入駐京東商城,提供金正大與國內外農資行業冠軍品牌的農資產品,通過自營、平臺能力開發合作與提升服務的方式來為農資用戶進行服務,并由平臺提供覆蓋全國的物流配送及售后服務。發揮自營物流對于農資配送速度和質量的優勢。
同時,京東重點進行了“一縣一中心”布局,推廣“鄉村服務站”模式,依靠這種“縣級服務中心”體系的建設,達到從點線面多層次全方位構建“縣-鄉-村”農村電商服務系統。。據了解,京東計劃年內建成600家“縣級服務中心”,招募鄉村推廣員10萬名。京東的縣級服務中心可為客戶提供代下單、配送、展示等服務,并管理該區域所有鄉鎮的合作點。爭取解決農村物流‘最后一公里的問題’,并有力實現家電等工業品的下鄉。
金融方面京東同樣推出了農村信貸品牌“京農貸”,也是無需任何抵押即可申請。并聯手格萊珉銀行,將京東的互聯網渠道、供應鏈資源和格萊珉的農村微金融服務經驗結合,在農村小額貸款業務領域展開合作。
農村電商繁榮下的阻礙與前景
盡管兩大巨頭都已經在農村電商這場爭奪賽中站好了位,但是相比城市而言,農村是一個更為復雜的市場,表面的繁榮下仍然暗藏著許多積蓄已久的難題。
首先就是農民網購消費習慣的養成將是一個漫長的過程。農村由于經濟發展、教育程度等因素影響,接受新鮮事物的能力與速度在很大程度上會弱于城市。目前兩大電商的移動平臺還處在搭建階段。通過價格補貼等方式促動,很多村民通過電商平臺買入商品或者賣出物品盈利僅僅是獲客的第一步。想要滲透農村消費市場,后續的包括在產品、資源、渠道、物流與支付的基礎服務完善都是獲得農村群體信任的重要考量標準。這種線上與線下多種渠道整合與兼顧的服務能力很大程度上決定了農村電商的勝出者。
其次,農村長期積弱,在各個時代生產和消費都頗為落后。與互聯網結合難免會出現水土不服的情況。擺在眼前的就是農民固有的交易與消費方式可能與電商模式不符,比如作為行業頑疾的農資賒銷問題。還有電商化方式與傳統渠道之間的利益沖突,農資產品的獨特性引發的技術服務與售后保障都是農村電商進一步發展繞不過的障礙。也是決定市場勝負的關鍵點。
盡管困難重重,但農村電商的確是一個值得看好與發力的市場。互聯網在此處的介入很大程度上可以提供更加便利的產品銷售方式,更大的降低營銷成本,更高效與公平的完成資源的流動。而這種競爭下產生的科技帶動農村整體生產和消費方式的升級,才是互聯網最大的價值所在。
相關閱讀
每日 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