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5-04-09 09:57:47 濟南時報
關注中物聯
2014年濟南市社會物流總額達到17300億元、增長13.8%,物流業實現增加值400億元、增長8%,物流相關行業累計完成投資228億元、增長42%,主要經濟指標逐年提高,濟南入選國家級物流節點城市和全國一級物流園區試點城市。然而,2014年8月,濟南桃園物流公司悄悄關門,負責人不知所終;2014年11月上旬,濟南晨旭西北物流公司悄悄停業,450萬元貨物不知所終……一方面濟南物流業蓬勃發展,另一方面,物流公司跑路信息頻上頭條。記者調查發現,資金短缺成物流公司跑路主要根源,而由于產業不足、賬目不清等問題,這些中小物流企業在發展的過程中絕大部分都面臨著貸款難這一難題。
資金短缺成物流公司跑路根源
二環北路一家物流公司崔姓負責人告訴記者,此前國家確實出臺不少扶持物流行業發展的政策,對他們來說無疑是利好消息。但政策真正落實起來,卻存在很多問題。“很多政策根本惠及不了我們這些中小企業,這些政策在制定時就是針對大企業出臺的,比如信貸問題。而很多大企業根本不需要貸款,就好比一個人本來就吃得飽飽的,你非要再喂他,這就是資源浪費,而旁邊站著那么多空著肚子餓著的,你卻視而不見。”
不少物流企業負責人表示,隨著經營規模擴大,中小物流企業來自資金的壓力肯定也會越來越大,尤其是近幾年受油價上漲、員工工資增長快等因素的影響,中小物流企業的利潤空間開始急劇縮小。不少企業會從員工工資、保險等待遇方面想辦法彌補,而由于缺乏資金,也有不少企業不得不選擇倒閉或者跑路。“其實沒有哪個企業愿意跑,開門做生意的都想把買賣做大,走投無路了才會出此下策。當然,這是不負責任的表現。”
小微企業自身問題多
記者走訪濟南物流市場發現,中小物流企業一般靠自有資金起步,自身的資金積累和民間借貸成為企業發展資金的主要來源。絕大多數中小物流企業自我積累與發展能力較低,經營時間短、經營規模小,固定資產少。“不少中小物流企業沒有自己的產業,包括園區、基地,甚至連自己的車輛都沒有。”山東新南方物流有限公司總經理孫玉奎如是說。他介紹,一般來講,銀行愿意貸款給那些能提供充足抵押物的企業,而中小物流企業由于固定資產及技術裝備落后,且大部分已經陳舊,高效專用運輸車輛少,裝卸搬運機械化水平低,可抵押的資源就比較匱乏。這樣的中小企業在利用其資產抵押融資時由于資產信用度不高,信用不足,金融機構對其評估價格自然就偏低。
另外,記者在采訪中發現,不少物流企業管理不規范,抗風險能力差,企業內部財務制度不健全,缺乏歷史信用記錄,不能及時給銀行提供各種反映企業資金的流動性、盈利性和安全性的具體信息,影響了銀行對其信用進行評估,從而使商業銀行不敢貸款給這類企業。“中小物流企業貸款難的原因不能簡單地歸咎于銀行,銀行貸款的風險性和由此承擔的責任,以及商業銀行的企業性質決定了它們只能是‘避高風險、愛低風險’。”孫玉奎說。
相關閱讀
每日 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