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運走進智能時代 無人自主船舶技術百家爭鳴
發布時間:2017-11-17 10:06:15 科技日報
關注中物聯
日前,中國船舶工業集團公司(以下簡稱中船集團)建造的世界首艘智能船舶——中船“海豚”38800噸智能散貨船結束了為期一周的試航,回到中船黃埔文沖船舶有限公司碼頭。中船黃埔文沖船舶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王毅7日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按照計劃,該船將于12月初交付給船東。
有相關人士對記者表示,這標志著我國即將迎來智能船舶、智能航運時代。
“以前的船舶沒有‘大腦’,現在可以自己思考了。”智能集成系統技術負責人、中國船舶工業系統工程研究院海洋智能技術中心主任邱伯華評價,智能系統為船舶注入了靈魂。
邱伯華告訴記者,在集成船上已有信息的基礎上,通過添加的少量傳感器,智能船舶實現了全面感知的能力。在此基礎上,利用工業數據分析方法,船舶學會了分析,可評估設備健康狀況;會思考,能分析環境和自身狀態變化對運行能力的影響,同時預測變化趨勢;會決策,融合自身狀態信息、環境、群體信息進行決策優化分析;會學習,與岸基進行信息交流,自動獲取所需知識,與集群進行協同優化。
值得一提的是,該船是全球第一艘申請LR智能船符號的船舶,也是第一艘按照CCS智能船舶規范建造并申請CCS智能船符號的船舶。入級雙船級社,也意味著船東對船舶建造質量和精度的要求更加嚴格。
放眼全球,目前智能船舶研究進入百家爭鳴階段。邱伯華告訴記者,面向未來船舶智能發展,科研人員在兩個領域同步開展了實踐探索,一是利用更先進的感知技術和通信技術,開展以人在遠程操控為主要形式的無人船舶研究;另一種是逐步構建以船舶自主的感知、認知、預測和決策能力為主要形式的有人智能化船舶。
“這兩個看似不同的實踐過程最終會殊途同歸,具有自主意識與能力的無人自主船舶,以及各類無人自主船舶形成的群體智能,不僅將改變我們熟悉的船舶設計、形態,更深層次的意義是,將改變航運模式和組織。”在邱伯華看來,船舶與航運的智能化革命已經拉開了序幕。
邱伯華同時表示,要真正走向無人自主船舶,還有較長的路要走,“無人自主船舶需要的是強智能技術,此外,它將帶來制度、模式等更深層次的變革。”
相關閱讀
每日 推薦
- 從“小眾試點”到“大眾體驗” 低空經濟融入民眾生活
- 行業多項工作被納入《交通物流降本提質增效上海行動計劃》
- 張國清在貴州、重慶調研時強調:加快制造業數智化轉型升級 扎實推進國有企業創新發展
- 何立峰在湖北、湖南調研時強調:持續推動外貿提質增效 打通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卡點堵點
- 丁薛祥出席第二屆中歐班列國際合作論壇開幕式并致辭
- 工信部:到2027年建成200個左右高標準數字園區
- 四川年內實現普貨車輛智能年審
- 長三角有色金屬產業規劃建設統一大市場
- 我國快遞包裹市場規模連續11年全球第一
- 《中歐班列發展報告(2025)》發布:有力保障國際產業鏈供應鏈穩定
- 力挺專精特新中小企業 更多政策舉措加快制定——將深入開展夯基提質行動 探索建設賦能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