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隊”接盤態度冷淡 速遞易絕境求生仍存變數
發布時間:2017-04-25 08:56:07 第一物流網
關注中物聯
作為國內最早推出智能快遞柜方式解決“最后一公里困局”的企業,成都三泰控股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下稱三泰控股)旗下子公司成都我來啦網格信息技術有限公司(下稱我來啦)依靠其速遞易智能柜業務曾一度將母公司推向五百億市值的巔峰時刻。然而在智能快遞柜業務后續競爭者陸續入局,且業務發展前景尚未明朗的外部環境變化之下,三泰科技的業績卻在兩年內經歷幾乎“跳水式”下滑,甚至已經開始為曾經的“明星”業務開價尋求接盤者。
業績巨跌禍源速遞易
4月20日晚間,三泰控股發布公告稱,“公司正積極與相關各方就具體重組方案進行進一步商討、論證和完善,有關各方及相關中介機構正在積極推進本次重大資產重組所涉及的商務談判、盡職調查等各項工作。”而“鑒于該事項存在不確定性,為維護廣大投資者利益,保證公平信息披露,避免公司股價異常波動,根據深圳證券交易所的相關規定,公司股票將繼續停牌。”
實際上三泰控股自3月31號便已經因“涉及子公司股權轉讓及增資”停牌,并在4月14日再次公告稱“確定籌劃中的子公司股權轉讓及增資事項構成重大資產重組”因此繼續停牌至今。
一位接近三泰控股的知情人士在4月20日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這個資產重組實際上是在為持續虧損的智能快遞柜業務尋求出路,可以是出讓一部分股權,也可以把整個業務完全打包出售,“最好的方式是引入一家重量級的快遞企業進行股權合作,既可以保證穩定的業務支撐,也能夠借助其渠道完善自身的業務網絡,這對于持續巨虧的速遞易業務來說是一種比較好的出路。”
但對于速遞易而言,此時的江湖早已不是這個“外人”頗有些異類地強行切入快遞產業鏈時的模樣。
2015年6月,中國最大的幾家民營快遞企業順豐速運、申通快遞、中通快遞、韻達快遞與倉儲巨頭普洛斯宣布共同投資創建深圳市豐巢科技有限公司,研發運營面向所有快遞公司、電商物流使用的24小時自助開放平臺“豐巢”智能快遞柜。同一年中國郵政也宣布開放5000家郵政自提網點,同樣也宣布面向所有快遞公司提供服務。而由云柜、富友和中集e棧聯手組成的創贏聯盟也加入戰局。
快遞巨頭與國資相繼加入智能快遞柜蛋糕的爭奪,使得沒有任何快遞業背景的速遞易先發優勢逐漸被抵消殆盡,直接影響便是業績下滑市值縮水。
根據三泰控股發布的財報數據顯示,其在2015年虧損近3800萬元,但2016年虧損幅度驚人地猛增至12.68億元,凈利潤同比下降3244.99%。而在3月31日發布的今年第一季度業績預告也宣布預計將有2500萬至3500萬元的虧損,按照這個趨勢下去很可能將面臨最終退市的風險。
三泰控股將業績大幅下滑的原因歸咎于主營業務速遞易的影響,其在財報中以“探索新的廣告運營模式,預留部分廣告資源位,整體設備折舊及運營費用增加”等看起來并沒有太大說服力的理由對于“高臺跳水”式的利潤下滑和巨虧予以解釋。
國資招安?
對于未來速遞易究竟何去何從,日前有消息稱中國郵政正在洽談入股速遞易,涉及20億左右的交易額。
但三泰控股方面一位人士在4月21日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目前一切進展以公告為準,4月28日會發布最新的公告。
有業內知情人士透露,中國郵政與三泰控股談判并不順利,收購價格以及并購的作用使得收購方從一開始較為積極的態度逐漸轉冷。
一位快遞行業資深從業人士在4月20日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一方面郵政自身本來就有網點和配送渠道的優勢,只是作為國有企業整體效率和服務方面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另一方面郵政也已經逐漸鋪開了自己的智能柜網點,如果收購速遞易還要面臨一個產品軟硬件重新匹配整合的問題,這部分的成本也是不能不考慮的。”
而我來啦面臨的困境也使得三泰控股不得不通過財務手段進行內部調整,這也使得曾經被寄予厚望的速遞易業務資產縮水,影響到了整體價值。
根據三泰控股4月8日發布的公告顯示,其“出于公司經營發展的考慮,同意我來啦公司減少注冊資本 11.52億元(減少的注冊資本中含 1000 萬元注冊資本尚未實繳),”
減資完成后,我來啦注冊資本由 29億元減少至17.48億元。一位快遞業內人士記者表示,按照三泰控股目前的經營和財務狀況估算,我來啦即使有意整體打包出售,“受到大幅虧損的影響,其評估價值會顯著低于目前資本凈值。”
因此,即使中國郵政確實有意收購我來啦,目前流傳的20億報價似乎也只能停留在江湖傳言,“在當前的政治環境之下,國有企業在并購中會更注意這類問題。”
前述人士表示,中國郵政在尋求新的增長點,并購速遞易有助于迅速擴大市場占有率,但從智能快遞柜目前的推廣情況以及競爭階段來看,不管是應用成熟度、接受度以及市場格局的劃分都還遠未達到需要通過并購整合來實現定局的階段。
相比中國郵政的“冷淡”,三泰科技可能更加急迫,因為留給三泰科技處置速遞易業務的時間已經不多了。
自3月31日起停牌至今,已經兩次申請延期復牌,但如果沒有繼續提出延期復牌申請或者申請未被深交所同意,則三泰控股必須要在5月2日開始時復牌,同時披露本次重大資產重組的基本情況、是否繼續推進本次重大資產重組及相關原因。
“這種相對簡單的出讓股份或者整體轉讓的資產重組如果雙方達成協議的話推進速度會非常快,但三泰控股目前的節奏來看顯然是在這個過程中出現了一些問題,比如在尋求重組方的過程中不太順利,”前述物流業內資深人士表示,“而最大的障礙很可能就是在價格上談不攏。”
三泰科技在2013年“發現”智能快遞柜這個潛在的“富礦”之后,并沒有從外部尋求投資者進入,也拒絕了一些物流企業合作的橄欖枝,選擇通過配售和定向增發等方式先后募資50億左右資金投向子公司我來啦,試圖通過一己之力將速遞易業務鋪開。
一位民營快遞企業的中層對記者表示,“三泰控股的構想不錯,建立一個平臺吸引大家來用,但作為快遞產業鏈上的基礎設施搭建部分以及外延服務環節,如果缺乏業務根基的支撐僅僅依靠一種商業模式恐怕很難真正滲透到產業之中,如果速遞易一開始就選擇與一家規模比較大的快遞企業合作來做這件事,恐怕后來者的機會會小很多。”
三泰科技在發現速遞易業務已經開始拖累整體業績的時候也曾經嘗試脫困,比如與一些中小型快遞企業組成聯盟以期“引流”業務,同時還通過一些并購試圖切入社區金融業務領域,但業績報告的數據顯示這些嘗試并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這也使得三泰科技后來陸續對我來啦的資產進行了減值,這恐怕也對速遞易業務尋求接盤者的潛在價值產生了進一步的影響。
智能柜前景幾何
“實際上智能快遞柜業務是解決最后一公里難題的最優方案,但目前還不是,”前述民營快遞企業中層人士表示,“現在智能快遞柜還面臨很多問題,從應用層面來看真正推廣開來還需要包括政府、快遞企業以及城市管理等多方面進一步磨合,改變目前在收取件過程中的操作規范和責任界定、硬件設施的投放環境等多方面問題形成一個解決方案。”
國家郵政局20日發布今年一季度中國快遞發展指數報告顯示,一季度全國快遞業務收入984.6億元,同比增長27.4%,是同期國內生產總值增速的4倍。一季度全國快遞業務量75.9億件、同比增長31.5%;日均快件處理量8433萬件,人均快件使用量為5.5件。
業務增幅迅速的另一面是對網點密度以及配送效率提升的需求,這也是國內快遞企業一直以來面臨的問題。
“人力成本上升使得快遞企業在配送環節的成本一直在增加,這也是大家為什么都在嘗試用社區店、驛站甚至無人機配送嘗試解決這個難題的主要驅動力,日均近億件的快件量主要依靠人工配送顯然不太現實,”前述民營快遞企業中層人士對記者表示,“從這個我角度看快遞柜是最經濟也是最有效的解決方式,但也正是因為這樣的原因導致并沒有快遞基因的速遞易在開創了一種商業模式之后就迅速隕落,甚至有從先驅變成先烈的可能性。”
如今包括豐巢、中集以及中國郵政都已經加入了智能快遞柜的戰團。巨大的投資和運營成本也決定了這終將是一場少數人的游戲,更不用說還將面臨著市場接受度以及社區規范度等多重考驗,仍需要時間來篩選出最后的勝利者。只是對于速遞易而言,留給他們的時間已經不多了。
(華夏時報)
相關閱讀
每日 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