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6-11-21 10:04:50 嘉興日報
關注中物聯
新常態背景下,嘉興市正在積極補齊發展短板,釋放“內河+其他運輸方式”的潛力。近日,記者從市港航局獲悉,“十三五”期間,嘉興將重點加快“三橫三縱一通道”內河骨干航道及內河集裝箱運輸通道建設,打通海河聯運“最后一公里”,打造海河聯運網,預計到2020年,嘉興內河航道總里程將達到2000公里,三級(千噸級)航道基本成網。作為浙北地區唯一的出海口,嘉興航道接軌大上海、輻射周邊黃金航道作用將進一步凸顯。
作為杭嘉湖地區經濟發展和對外貿易的重要窗口,嘉興水運網絡發達,與京杭大運河及太湖、長江水系相連相通,有“前海后河”的天然優勢,是全國少有的最具發展海河聯運潛力的地區之一。
不過,隨著海河聯運內河集裝箱運輸的迅速發展,大型船舶通航過程存在通而不暢、暢而不聯的問題。“嘉興港的直接經濟腹地為杭州、嘉興、湖州,隨著湖嘉申線、杭平申線等一批骨干航道建設的推進,嘉興內河航道布局和網絡逐步健全,內河水運運量大、成本低的優勢將愈發明顯。”嘉興市港航管理局局長步海賓介紹稱,海河聯運將使浙北高等級航道網和沿海各港口之間實現“無縫銜接”,為眾多企業所青睞,將輻射帶動杭嘉湖腹地,乃至長三角地區。
航道連通、暢通是推進“海河聯運”的最大保障。為改善航道基礎設施,全線建成打破內河與外海天然阻隔,“海河聯運”的主動脈——杭平申線航道改造工程于2012年開工建設,目前已進入最后的沖刺階段,這項投資60多億元的省級重點工程,將于明年全線貫通。
“杭平申線建成后,1000噸級的船舶能順利通航,與京杭大運河、杭申線、湖嘉申線、乍嘉蘇線等構成浙北高等級航道網,同時還直接連接海鹽、乍浦、獨山三大港區,徹底打破浙北內河航道網與外海的阻隔,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海河直達’。”步海賓說。
據介紹,“十三五”期間,嘉興將重點加快“三橫三縱一通道”內河骨干航道及內河集裝箱運輸通道建設,打通海河聯運“最后一公里”,打造海河聯運網建設,預計到2020年,嘉興內河航道總里程將達到2000公里,三級(千噸級)航道基本成網,高等級航道所占比例達到40%以上。
與此同時,針對40多座凈高不足7米的跨航橋梁對通航能力的制約,嘉興通過橋梁改造為內河航道運輸掃清“節點”障礙,也為發展內河集裝箱運輸創造了更多便利。目前,全市共有7家內河集裝箱運輸企業,擁有集裝箱船27艘、1203標箱、29250載重噸。預計到“十三五”末,嘉興內河集裝箱吞吐能力將達到50萬標準箱,可以預見的是,隨著橋梁改造的扎實推進,嘉興集裝箱運輸將迎來更廣闊的成長空間。
內河水運優勢
將轉化為經濟發展優勢
內河航運是連接港口樞紐與腹地經濟的重要“毛細血管”。近年來,嘉興將航道建設與水環境治理、美麗鄉村建設、地方產業帶規劃等有機結合起來,四通八達的內河運輸網,成為串起嘉興經濟發展的“金腰帶”和富民經濟線。
“沿杭平申線航道,海鹽、平湖、海寧、桐鄉等已規劃8個大型港口物流基地,直接間接的營銷網點和海港服務區近50個。”據嘉興市港航管理局工作人員介紹,在杭平申線海寧段,沿線的海昌作業區、星光作業區等專業大型的物流園區已經落戶,目前正在興建,整個海寧港區全部建成并投產后,年吞吐能力將達1105萬噸、集裝箱21萬標箱,較現在的港口吞吐量增長近2倍。
每天,浙能嘉興獨山煤炭中轉碼頭都顯得格外忙碌。煤炭通過外海碼頭卸船機接卸后,通過大型傳送帶輸送到內河碼頭,直接裝上內河船舶,送往各大發電廠。這個擁有3個3.5萬噸級(兼顧5萬噸級)外海卸船泊位和18個500噸級內河裝船泊位的碼頭,年吞吐量達3000萬噸,是國內最大的海河聯運工程。
“以前主要靠鐵路、公路來轉運,裝卸環節復雜、費時費力,運輸成本也高,現在方便多了。”碼頭一名工作人員說。浙能嘉興獨山煤炭中轉碼頭的投入使用,實現了煤炭運輸的海河無縫運輸,港口對煤炭類散貨運輸的“大進大出”的優勢進一步放大。
記者了解到,“十三五”期間,嘉興將繼續優化調整港口功能布局,強化外海內河、海域陸地、港口及后方配套用地統籌,推進嘉興內河港“一港六區九個作業區”建設,實現內河港口吞吐能力1.55億噸,500噸級以上泊位400個,吞吐量達到1.3億噸,形成“航道網絡化、港口專業化、船舶標準化、信息一體化”的港航四化格局。
相關閱讀
每日 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