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遞單變成“泄密單”的背后黑幕
發布時間:2016-09-09 09:22:29 和訊名家
關注中物聯
日前,徐玉玉電信詐騙案一度觸碰到大眾的神經,讓人感覺無孔不入的騙子防不勝防。
最近,網上一則關于快遞員私留存根讓快遞單變泄密單的消息更讓人不寒而栗。
如今在網絡上,出售快遞單子、泄露個人信息的現象十分普遍。買買買的同時你也為這一黑色利益鏈貢獻自己的隱私。
如果你在QQ上假扮“買家”的身份加入一些電子面單交易群,發布求購信息。很快,就會有賣家聯系你,并且大部分能夠向你出售來自各個快遞公司的單子。甚至在福州,一些快遞公司的員工私底下也在買賣單號。
甚至有“業內人”爆料:300單以下就是每單3元,要是300單以上的話,就是2.5元。
如果按一名快遞員每天派送六七十個包裹計算,一個月下來就可以積攢不少快遞單,按照用途的不同,售價還有高低之分。
一些公司需要客戶信息用來推廣的就會買,電信詐騙的也是老主顧。一張信息完備的可能會賣三元,走量的話一千份合起來,可能賣四五十元。
快遞流通環節多、人員復雜監管難度大
驚聞 | 快遞單變成“泄密單”的背后黑幕
一張快遞單上,有收寄件雙方的姓名、家庭住址、電話等重要信息,一定程度上加大了信息泄露的可能性。那么,對于快遞員擅自出售客戶信息的行為,快遞公司是否知情呢?
客戶信息的泄露,大多是快遞從業人員利用工作之便所為,如何有效防止客戶信息泄露,快遞公司也是束手無策。
一份快遞從發出到送到客戶手中,要經過多個環節,從信息錄入到包裹分揀,再到快遞員配送,每一個環節都有可能造成信息泄露。
而一線快遞配送人員人數多、流動性強,也是造成快遞公司監管難的原因。
雖然法律規定利用工作便利收集客戶信息,造成嚴重損失的構成犯罪,并且最高可以處以七年以下有期徒刑,但追責猶如大海撈針,而且投入成本太大。
面對防不勝防的信息泄密現狀,我們能做的只有在填寫快遞單時,收貨地址盡量不要寫居住地址,可以郵寄到工作單位,必須填寫居住地址的,可以只寫到樓層。收件后,貼有快遞單的外包裝不要隨意扔掉,丟棄前最好把包裝上的個人信息抹去。
相關閱讀
每日 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