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的收官之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給全球經濟帶來嚴峻挑戰。在構建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培育和挖掘市場規模優勢和內需潛力的新形勢新要求下,如何在更高層面、更深領域發揮農商互聯作用,豐富產銷對接形式,加快推動符合消費升級需求的優質農產品上行,構建產業扶貧、電商扶貧和消費扶貧的長效機制成為擺在我們面前的新任務。
一、新形勢下農產品消費格局新變化
消費需求變化。疫情促使消費者對農產品安全、品質和便利的需求放大,推動消費不斷升級。需求端的變化倒逼農業經營主體更多發力供給端,加快農產品標準化、品牌化和品控體系的構建,農產品供應鏈協同作用更加凸顯。
終端零售渠道結構變化。線上線下融合加快,生鮮電商、社區便利店和社區團購消費激增,社區便利店和生鮮電商成為僅次于超市的“菜籃子”。
消費增長點新變化。機關團體食堂、餐飲與節慶活動相關的集體性消費需求減弱,家庭消費小幅增長。“宅經濟”催生了餐食消費新增長點,標準化的預制菜、半成品特色菜等餐食消費成為新趨勢,中央廚房運營模式下的農產品加工及冷鏈配送將成為新的消費增長點。
二、貧困地區農產品上行的制約因素
產業化水平不高。不少貧困地區產業基礎較弱,農產品產地生產規模小,組織化、標準化程度不高,一旦有了需求,規模生產又難以實現,無法持續穩定地滿足市場需要。
供需匹配度不強。有的地區缺少精深加工、品牌包裝及營銷等配套產業,產品難以滿足城鎮居民的消費升級需求。有的產品市場匹配度不高,有的品種特色不明顯,還有個別地方存在“質次價高”現象,降低了消費者的購買熱情。
物流成本仍然偏高。部分貧困地區交通不便,農產品的分揀、倉儲、冷鏈物流等設施建設滯后,產地的冷鏈物流“最先一公里”和銷端的配送“最后一公里”銜接不到位,導致運輸時間相對延長,運輸成本偏高。
專業人才缺乏。一些地區農戶的技術力量、市場意識較弱,在技術、管理、品牌營銷、服務、人才等方面存在脫節等問題。
三、新形勢下農商互聯工作的新任務
推動現代農業轉型升級。加強精準扶貧和鄉村振興,決勝脫貧攻堅、鞏固脫貧成果,最重要的就是要抓好產業發展,持續培育壯大特色優勢產業。以商帶農,農商聯動,通過深化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引導培育直播產業基地、促進特色農產品品牌培育與銷售等工作,帶動當地人才和產業發展,為當地產業注入新的活力,形成新的消費拉動。
完善以需求為導向的產銷體制機制。以商助農,引導企業主動把握供需市場變化帶來的機遇,以流通消費端數據基本面和趨勢為導向,引導企業主動開發更多符合市場預期的新產品、新技術和新模式,豐富產銷對接渠道,加快線上線下融合。
提升農產品供應鏈質量和效率。以商促農,加大產地組織化程度,進一步發揮產地批發市場或農產品供應鏈核心企業組織貨源、提升農產品附加值、促進高效流通的前端作用,通過龍頭企業或行業組織引導小散農戶在生產基地或產地批發市場對農產品進行集中檢驗檢測、分等分級、初步加工、包裝標準化處理,支持核心平臺企業整合零散訂單、倉儲、物流等資源,實現統倉統配,從產地端提高產品質量和市場競爭力。
四、工作著力點
鞏固扶貧助農成果。全國農商互聯暨精準扶貧產銷對接大會已連續舉辦四屆,成為推動行業交流、產銷對接、區域合作、創新推廣的重要載體。2020年,各地商務主管部門應進一步利用大會的資源對接功能和品牌影響力,加大對未摘帽國家級貧困地區的支持力度,積極推動農產品上行和供應鏈完善創新,著力打造商務系統消費扶貧、助力對口幫扶、展示扶貧成效的重要平臺和渠道。
做強特色品牌精品意識。積極培育特色品牌,打造一批特色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引導農戶、合作社等在農產品選品、生產和加工等方面提升科研水平,增加品牌價值,促進包裝多元化,打造品牌基地,形成規模經濟效益;培育農業龍頭企業,發揮示范帶頭作用,提供有品質、有特色、貨源穩定的產品。
創新品牌推廣模式。引導和幫助企業通過直播、視頻、互動體驗、限時促銷、專場活動等多種方式,挖掘品牌內涵、講好品牌故事、豐富展現形式,打造線上線下長效對接模式。
加強產銷對接。圍繞供應鏈短板,加強供需資源對接。重點組織本地區有采購需求的批發商、連鎖商超、電商平臺、社區生鮮連鎖店、食品加工企業、大型餐飲企業、大型單位食堂采購部門等與其他地區優質產品資源對接,組織產品供應商與其他地區上下游服務商、采購商合作對接,共同打造全國性資源對接平臺。
(供稿:現代物流與供應鏈促進處 金陽)
最新論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