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東為什么這么快(中)
編者按
無論是疫情這場特殊大考,還是日常商業流通,智能供應鏈體系作為國民經濟循環重要基礎的這一屬性已日益凸顯。京東正在通過人工智能、數據中心、5G應用、云計算、物聯網等“新基建”釋放智能供應鏈各個環節的能力。而這正是京東為什么這么快的技術支撐。京東已從一家電商平臺轉型成一家以智能供應鏈為基礎的技術與服務企業,技術與服務也已成為京東的“第二條增長曲線”。
“新基建”在疫情期間展現的巨大力量,引發各大科技企業紛紛布局,而京東“新基建”構建的邏輯,就是通過智能供應鏈的創新和應用,將原本割裂的人群、市場聯合到一起,形成一個共同體,使得任何商品都可以在其中迅速進行經濟活動,從而打通經濟高質量發展的“任督二脈”。
戰“疫”彰顯“新基建”力量
4月8日0時,暫停76天之后的武漢終于按下“重啟鍵”,這意味著我國的疫情防控形勢持續向好。在這場戰“疫”中,京東等一批科技企業依靠“新基建”所賦予的能力,在其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據了解,京東從1月21日起就開始為湖北當地藥企提供緊急藥品運輸,1月22日宣布優先配送醫療機構的指定訂單,1月25日正式開通全國各地馳援武漢救援物資的義務運輸通道,接受地方政府、公益組織、企事業單位和醫療器械生產企業等機構組織對武漢地區的援助需求。京東已將超過3萬噸的防疫救援以及民生物資送往武漢及周邊地區。
疫情的發生,不僅導致了醫護產品的緊缺,也讓生鮮農產品出現了滯銷。
2月10日之前,廣東樂昌的農戶朱冠威因為100多萬斤馬蹄滯銷一籌莫展。按照往年的慣例,春節前朱冠威組織了一批農戶把馬蹄從地里挖出,靜待年后銷售旺季的到來。結果受疫情影響,朱冠威節前從地里挖出的馬蹄,從往年的火熱售賣變成了無人問津。
在擁有“馬蹄之鄉”美譽的廣東樂昌,與朱冠威有同樣遭遇的農戶還有幾十家。
事情很快出現了轉機。2月13日,樂昌馬蹄被推至“京東助農”專區首頁。當天,朱冠威的京東生鮮店鋪就被擠爆,瞬間賣出1萬多斤馬蹄。第二天,他臨時找來5個人幫忙,兩天一共賣了15噸馬蹄。
更令朱冠威欣喜的是,由于馬蹄需要帶泥發貨,物流成本占到近四成,為了讓馬蹄“運出去”,京東物流除了搭建專線解決運輸問題外,還提供了賬期延長、冷鏈費用優惠等措施。
“如果沒有京東,這批馬蹄可能要廢掉大半。”看到馬蹄的暢銷,朱冠威總算放下心來,眉頭舒展。
疫情期間,這樣的故事不勝枚舉:云南楚雄、玉溪鮮花基地原本面臨無市可銷困境的上百萬支玫瑰,在兩天時間內被京東快速送到了消費者手中;遼寧丹東東港市種植戶段清梅的草莓眼看就要爛在地里,搭上了京東生鮮的快車后,兩天就賣出去近萬斤;廣西桂林的貧困戶主要靠種植砂糖桔解決營生,但靠傳統的辦法賣不出去,京東果斷出手,解決了全縣65%以上砂糖桔的滯銷……
幫助這些生鮮農產品從“滯銷”變“暢銷”的,正是京東2月10日開通的“全國生鮮產品綠色通道”。據京東數據顯示,自“綠色通道”開通一個多月來,京東累計收到超過2000條滯銷農產品求助信息,相關滯銷生鮮產品銷量月環比增長約10倍。
當然,疫情之下,等待停滯的經濟行為被重啟的,除了滯銷的新鮮農產品,還有實體企業。
西貝莜面村,一個在50多個城市擁有400多家門店、共2萬多名員工的大型連鎖餐廳,疫情期間堂食業務曾一度陷入停頓。當西貝莜面村將其餐飲商品搬上京東平臺銷售后,這家餐廳重燃了希望。如今,西貝莜面村的草原羊蝎子火鍋已成為京東平臺上的爆款商品。
實際上,與其他企業相比,西貝莜面村、海底撈、小南國等依賴于線下服務的大型餐飲企業受疫情影響較大,而京東為他們開拓出了一條“線上公路”。
技術撐起“新基建”底座
越來越多的跡象表明,推進“新基建”并非應對疫情的一時之舉,相反,疫情恰好成為“新基建”加速的催化劑。
近日,京東集團技術委員會主席、京東云與AI總裁周伯文就以原子和比特作比喻,形象地詮釋了“新基建”。
京東集團技術委員會主席、京東云與AI總裁周伯文認為:“傳統供應鏈是把貨運到消費者手里,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人找貨’,根據消費者需求去上游找到供應鏈,溝通廠家生產商品給到消費者,這是移動‘原子’的過程。而我們的智能供應鏈,在移動‘原子’同時,將‘比特’智能化地高效移動,做到了‘貨找人’?!?/span>
如何加快推進以智能供應鏈為核心的新一代基礎設施建設?周伯文說:“我們提出了一個概念,叫技術惠捷?!?/span>
“技術惠捷”是京東提出的一個技術發展理念,具體指通過技術和服務能力的提升,每個個體都能夠更高效、更便捷、更平等地獲取商品和服務;使更多行業加速數字化、智能化轉型升級;使社會創新力和生產力大幅提升。簡單來說,技術發展帶來的利好不應該由有限的個體或公司分享,它最終應該賦能給整個社會系統,并讓所有身處其中的人受益。
當前,不同地區的人們因多種因素影響,在獲取商品和服務的速度、效率和質量上仍有所不同。經濟欠發達地區的人們,所能獲取相關商品和服務的便捷程度、品質水平往往低于發達地區。京東通過打造智能供應鏈,不僅能夠突破時間、空間上對于商品流通、服務履約的限制,促進了商品和服務在更大區域間的高效率、高質量流通和履約,還能有效促進消費市場的升級以及國民生活質量的提高。
簡單而言,京東“新基建”構建的邏輯,就是將原本割裂的人群、市場聯合到一起,形成一個共同體,使任何商品都可以在其中迅速進行經濟活動。這樣一來,原本可能停滯的經濟行為就被重新啟動起來,回到正軌。
周伯文說:“我們認為,技術的最終價值在于能不能給客戶創造價值,而不是在于這個產品本身是什么屬性?!?/span>
對智能供應鏈技術的理解,成為京東“新基建”的一個核心抓手。周伯文表示,京東正在通過人工智能、數據中心、5G應用、云計算、物聯網等“新基建”釋放智能供應鏈各個環節的能力。
開放技術能力的背后,意味著京東已從一家電商平臺變成一家以智能供應鏈為基礎的技術與服務企業,技術與服務也已成為京東的“第二條增長曲線”。
前不久,京東集團發布了2019年第四季度及全年業績,主要核心業績指標均超預期,這標志著京東集團開始釋放長跑戰略所積蓄的勢能,進入高質量增長通道。其中,京東“以供應鏈為基礎的技術與服務企業”的戰略升級效果明顯。財報顯示,在2019年的全年凈服務收入中,來自物流及其他服務收入的占比也從2017年、2018年的16.8%、27.0%大幅增長至2019年的35.5%,成為拉動京東收入增長的重要部分。
智能供應鏈重塑市場經濟血脈
毋庸置疑,京東基于智能供應鏈基礎上的供需匹配、資源調度能力,不僅快速有效地彌合了民生需求缺口,也為補足國家戰略物資調度體系短板、提升應急管理能力提供了一種新的思路。
事實上,無論是疫情這場特殊大考,還是日常商業流通,供應鏈體系尤其是智能供應鏈體系作為國民經濟循環重要基礎的這一屬性已日益凸顯。
與此同時,疫情的發生,在一定程度上讓各行各業認識了“新基建”的重要性。
結合疫情期間的表現和長期以來的積累,各大科技企業在“新基建”方面的布局也已然清晰:阿里巴巴依托“阿里云”,構建起算法算力領域的競爭力;騰訊以C2B強大的“連接能力”為基點,推進產業數字化進程;百度運用AI技術與平臺能力,促進各行各業的智能化升級;而京東則試圖通過智能供應鏈戰略改變生產方式。
周伯文說,“新基建”中AI有著重要的價值,但AI走向產業化的關鍵是規模落地,什么樣的市場需求才能滿足產業智能化切入點的定位?通過對相關產業的長期洞察,并結合自身的產業實踐,京東的答案是:智能供應鏈。
分析人士稱,盤點各大科技企業在“新基建”方面的布局可以發現,阿里、騰訊、百度大多借助自身的技術與資源優勢,對舊有的基礎設施提供軟件升級方案,而京東推出的“智能供應鏈和智能物流”戰略,則是深入到實體的物理空間,在升級軟件之外對硬件也進行徹底改造,使得舊有的基礎設施煥發新的活力。如果將社會比作一個有機體,那么京東的智能供應鏈就是強有力的“血紅蛋白”,為社會的每一個細胞快速輸送源源不斷的“養料”,為有機體的全面抗“疫”提供有力支撐。
另外,從長遠看,智能供應鏈將作為傳統基礎設施的助推器,也會成為驅動新消費、培育新動能的有力“杠桿”。
2019年全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突破40萬億元,這其中,線上實物零售額的占比只有20%左右,絕大部分都還是線下零售。然而,以智能供應鏈為基礎的線上零售相比傳統供應鏈體系下的線下零售具有相當大的優勢。以費用率為例,線下零售一般會超過20%,但京東整體的費用率只有10%左右,而自營業務的費用率則更低。
有專家指出,以目前全國40萬億元的社會零售基數,如果能夠通過供應鏈、物流效率壓縮1個百分點的費用率,就將為全國的生產商和消費者每年產生4000億元的消費紅利,而如果我們能夠在現有費用率的基礎上平均下降一半,達到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的平均水平,則每年至少可以產生4萬億元的消費紅利。
顯然,從企業到行業,再到國家經濟體,供應鏈水平都是競爭力的重要標志。一個優質的產業鏈條需要具備深度和廣度,涉及制造、加工、流通、售后、技術、服務等各個環節,每個環節又延伸出多個產業。而智能供應鏈的創新和應用,使得制造業整個生命周期的各環節加速升級,這樣一來,或將打通經濟高質量發展的“任督二脈”,重塑市場經濟的血脈和神經。
對此,知名財經評論員吳其倫表示:“在‘新基建’的核心規劃領域中,智能供應鏈應該納入其中,為未來產業升級夯實基礎?!?/span>
華夏新供給經濟學研究院院長賈康則認為:“‘新基建’中智能物流和智能供應鏈建設已是當務之急。”他認為,疫情對物流和供應鏈環節的影響及隨后引發的諸多社會問題,顯示出對傳統物流和供應鏈體系進行智能化改造應該成為“新基建”的發力方向。
最新論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