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尤其是移動互聯網技術的飛速發展催生了社區O2O的迅猛增長,包括家政、餐飲、美業、生鮮、保健、教育以及汽車后市場的項目發展方興未艾,方便快捷的服務正日益吸引著越來越多的社區客源。然而,在市場火暴背后,是硝煙正濃的項目“燒錢戰”,其中的許多公司尚未等到盈利便已“關門”。過低的準入門檻以及欠成熟的營運方式,使致力于“兩公里生活圈”的社區O2O遭遇瓶頸。業內人士表示,社區O2O的發展方向,應一方面注重維系資金鏈的持續性,另一方面加速提升經營理念,將“線上+線下”的“搬運工”模式提升為滿足用戶個性化需求的真正的社區便利化一體化服務。
社區O2O有望擁有萬億級市場
家住濟南盛世花城小區的焦夢溪,經營著一家汗蒸館,由于業務繁忙,每天多數時間都在店里度過。每到吃飯時,他會通過社區O2O軟件搜索周邊兩公里范圍內的超市、飯館,購買飲料、方便面、瓜子等食品。不到半小時,這些食品就能送上門來。
“社區O2O無需物流、省去快遞費,可以網上付費,也可以貨到付款,而且商品種類、數量的選擇與更換余地更大。”在焦夢溪看來,它比傳統的電子商務更加快捷、方便。
焦夢溪享受到的這些社區O2O服務,都離不開大量線上商家做支撐。位于濟南高新區沁園路上的“萬福隆批發超市”,是一家個體小超市,也是社區O2O平臺的合作商家。成為合作商的四五個月里,“萬福隆”每天可以接到二三十個訂單,月營業額增加了三萬多元。不僅如此,這條街道上的鮮奶吧、蛋糕店、美容店等等十幾家商店,都已經加入到社區O2O商家行列,可以向周圍四五個小區提供上門服務。
“社區O2O是線上推廣、線下銷售的一種社區服務模式。它通過整合社區周邊兩公里范圍內的商家資源,為社區居民提供產品和服務。”濟南一家社區O2O平臺——“好點生活”的市場總監范道峰告訴《經濟參考報》記者,今年3月“好點生活”推向市場后,已經覆蓋了濟南43個社區、2000多個商家,類別涉及超市百貨、生鮮水果、休閑零食、生活服務等等,日均訂單量近兩百個。
記者搜索手機應用市場發現,像這樣的軟件并不在少數,例如,可以預約上門洗車的“呱呱洗車”、“易洗車”,提供外賣服務的“餓了么”,提供上門家政服務的“58到家”,集物業服務、社區服務于一體的“彩生活”,用于尋找家教、健身教練的“花前”……社區O2O軟件已經滲透到生活中的各個領域,幾乎占據了手機應用市場的半壁江山。
一份行業調研報告預測,目前處于大爆發時期的社區O2O,可能會超過淘寶,成為下一個萬億級市場。在很多互聯網創業公司看來,傳統的互聯網產業已經被國內幾大巨頭所主導,而社區O2O是一片藍海、潛力巨大。正因如此,除了BAT(百度、阿里巴巴、騰訊)這樣的互聯網巨頭之外,一些互聯網公司、房地產企業、物流公司、金融機構、物業公司等等,也紛紛試水“社區O2O”,盡管服務模式不盡相同,但都在圍繞“社區”做文章。
圍繞“兩公里生活圈”燒錢
社區O2O所呈現的“兩公里生活圈”無疑是美好的。但是記者調查發現,對于不少企業而言,目前社區O2O項目依然還是一場“圈地戰”、“燒錢戰”。
范道峰告訴記者,今年年初,濟南市場一度推出了80多個“社區O2O”應用,然而僅過半年,存活下來的應用不到10個。“現在需要突破的問題是資金瓶頸,雖然屬于互聯網行業,但是我們要在實體社區推廣。為此,我們要通過各種優惠活動吸引客戶和商家,培養用戶習慣,這就要投入大量的人力、財力。”
近期流傳甚廣的“華東O2O項目死亡名單”,可以更加明顯地反映出社區O2O市場的殘酷性。名單里倒閉的社區O2O項目涉及16個行業、千余家企業,其中餐飲、教育、旅游、醫療等首當其沖。“死亡”原因主要包括資金鏈斷裂、同質化競爭等等。以旅游業為例,倒閉的15個項目多數是提供酒店查詢、預訂、旅游產品購買等同質化服務,缺少個性化的特色服務。
此外,導致如此眾多的O2O項目“中槍倒地”的另一個原因,在于面對這一新生事物,很多互聯網企業難以把準“脈搏”,服務模式欠成熟。
去年5月,國內一家快遞公司以“物流+電商”模式打造了社區O2O服務平臺。短短一年里,公司迅速擴張,在全國開設了近3000家門店,用戶可以在社區門店用手機掃取商品二維碼,查看商品詳情,通過電腦選購下單,再由物流體系將貨物送到家里。然而這種模式并未達到預期效果,公司為此付出了高達數億元的“學費”。
“社區O2O的一個特點是通過互聯網引來流量,進而增加線下活動的頻率和規模。但是如果先做線下社區門店,再通過它帶動線上的銷售,顯然違背了社區O2O的基本思想。”山東省軟件評測中心主任韓慶良說。
改善本地服務才能更好發展
盡管有大量的“死亡”案例,依然有越來越多的互聯網企業前赴后繼,進入社區O2O領域。專家認為,要“玩轉”社區O2O,不能僅僅流于“線上+線下”的形式,做社區周邊商品和服務“搬運工”,而是要站在用戶角度,為用戶提供個性化需求。
山東省云計算中心總工程師趙志剛認為,傳統的電子商務,例如淘寶,是將“遠處”的東西更加便捷地提供給消費者,這本身就是一種提升。但是如果社區O2O僅僅局限于將“近處”的產品和服務提供給社區居民,價值點并不大。它必須憑借互聯網技術和理念,改善本地服務,才能有更好的發展。
對于社區O2O行業的“燒錢戰”現象,趙志剛認為,社區O2O企業應當將錢“燒”到點子上,例如通過應用平臺沉淀用戶數據,掌握不同用戶的喜好、習慣等等,進而分析這些數據,用分析的結果改進服務。只有這樣,用戶才會更加樂意為社區O2O服務“買單”,這也是解決社區O2O“最后一公里問題”的關鍵。
記者調查發現,從行業、地域分布來看,目前的社區O2O平臺都過于分散,缺少有影響力的品牌,其社區滲透力、個性化服務能力十分有限。專家認為,隨著互聯網行業的加速洗牌,在未來兩到三年里,一些優質的社區O2O應用和企業將會生存下來,引領行業發展。
“不管是家政、餐飲、保健類服務,還是商品銷售,目前的運營成本都很高,都處于燒錢階段。用戶體驗更多是一種新鮮感。從長遠來看,社區O2O走向整合、為用戶提供聚合式和一站式的服務是一個趨勢。”韓慶良說。
另一方面,韓慶良建議,隨著上門推拿、上門家政等服務的興起,是否會帶來新的安全和監管問題,也需要相關部門從制度設計上提前布局,加以規范。
最新論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