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供應鏈與金融”系列評論之一
從“互聯網+”看智慧供應鏈
2015年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提到了“制定‘互聯網+’行動計劃,推動移動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與現代制造業結合,促進電子商務、工業互聯網和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此后,全國掀起了互聯網+各行各業、各種要素的熱潮,在大江南北舉辦的各種各樣的論壇和講座中,充斥著“互聯網+”的術語,似乎不講這個術語就不足以表明是時代的弄潮兒。然而“互聯網+”的內涵究竟是什么?“互聯網+”如何真正提升企業競爭力,尤其是在當今很多實體產業面臨嚴冬的時候如何去擁抱即將來臨的春天?這是各行各業需要靜下心來思考的重大課題。
記得2月份與石化聯合會一起去上海、江蘇調研的時候,一位企業家談到:“在產業面臨嚴峻挑戰的今天,只要我們能融入國際供應鏈體系,或者通過新的供應鏈服務模式推動企業的變革,那么我們就會站在產業這艘巨輪的船頭”。這席話觸及到了各行業企業一個最為重要的管理基礎——產業供應鏈。產業供應鏈是一種系統論視角下的產業運營體系,其初衷在于通過打破組織內部及組織間業已存在的業務孤島、信息孤島,有效地規劃和管理產業鏈上發生的供應采購、生產運營、分銷和所有的物流活動,特別是產業鏈所有相關方之間的協調和合作,實現商流、物流、信息流和資金流的高效整合。顯然,這一目標的實現意味著在管理上要實現“四個有機化”,即“產業組織網絡的有機化”,即如何采用有效的方法將產業中的各個利益主體整合成相互協調、相互配合、相互支撐的專業分工體系,為實現共同的目標而運行;“產業價值網絡的有機化”,產業供應鏈是一個價值逐級生產、分層傳遞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如何去設計、挖掘和實現不同的價值元素,并且將不同主體創造出來的不同價值元素,聚合成完整的價值包服務于客戶;“產業物流網絡的有機化”,涉及到在產業供應鏈運營的過程中如何使商品、服務以及相關信息,從發生地到消費地,有效率和效益地正向、逆向移動,以及與存儲、加工等活動相關的的計劃、執行和控制過程;最后是“產業資金網絡的有機化”,即通過高效的資金融通、支付結算和財富管理,實現全產業鏈資金運行的充足、穩定和安全,縮短產業的現金流量周期。上述“四個有機化”是相輔相成的管理流程,相互影響、相互作用。打個比喻,就如同孩童時代經常玩的攻城游戲,當甲、乙雙方組成5人小組時,大家要考慮找誰、為什么要找這個人、用什么手段說服他加入,這是“組織網絡的有機化”;而一旦組成小組,就需要考慮每個人的分工是什么?誰負責攻城?誰負責守城?誰負責在路上設防?這便是“價值網絡的有機化”;在進攻對方城堡時,走什么路線?分幾次進攻?力量如何分配?這是“物流網絡有機化”;最后,誰會犧牲?誰負責最終把對方的守軍推出線外?大家如何分享勝利的成果?這就是“資金網絡的有機化”。
顯然,企業一旦實現了上述“四個有機化”,抵御風險的能力就會增強、核心競爭力就會形成。而問題的關鍵也就在于上述“四個有機化”不是那么容易實現的,主要原因涉及主觀和客觀兩個方面。從主觀上講,一個單一企業無法及時、全面地掌握產業鏈的各種狀況、各種活動和各類主體,即便有合作者愿意協調、溝通,也缺乏有效的互動和協調手段。從客觀上講,今天的產業活動越來越復雜、越來越廣泛,商業活動也越來越國際化、全球化,而因由空間、時間上的差異,“四個有機化”往往難以實現。香港馮氏集團(原利豐集團)榮譽主席馮國經先生就講過,世界既是平旦的,也是充斥著大量的溝壑和山谷的。他指出:“全球貿易規定、國家法律、貿易集團以及其他因素使得這個世界凸凹不平,即現代又古老”。因此,在這個世界既平又圓的時代,實現”四個有機化“必然面臨著巨大的挑戰。而“互聯網+”卻為這些目標的實現提供了良好的契機和途徑,也就是說,互聯網(包括移動互聯網)、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這些新的技術創新和手段,一旦融合進產業供應鏈管理中,不僅可使得上述問題迎刃而解,而且進一步創造出高度智能化、服務化的供應鏈體系,也就是智慧供應鏈(Intelligent Supply Chain)。換句話說,智慧供應鏈借助于新的技術,通過產業供應鏈運營的可視化、智能化、自動化和集成化,不僅打破了組織內和組織間的壁壘,融商流、物流、信息流和資金流為一體,提高了效率,而且推動了產業的升級與發展,拓展了服務化的市場空間,帶來了新的效益。
我們以香港馮氏集團為例,看看智慧供應鏈究竟意味著什么。香港馮氏集團是全球著名的供應鏈服務商,其運營模式便是通過遍布全球的網絡(在40個國家和地區中建立了80多家分公司及辦事處,聘用員工超過43000名),借助于我稱之為DMS的模式實現產業供應鏈管理。DMS包括方案設計(Design)、供應鏈生產組織管理(Manufacture Managing)以及服務(Service)。它以工業設計或方案設計為先導,將包括方案設計、結構、生產管理、服務(從物流作業、物流流程設計、網絡規劃、庫存管理、通關報關、文類管理、當地運輸到分銷物流全面的解決方案)等環節在內的完整產業鏈打通,形成設計與制造管理相結合的服務模式,為客戶提供優秀的工業設計方案和產品。然而,如何對如此復雜的產業供應鏈活動實現有效的協調?產業供應鏈的某一環一旦出現波動或中斷,如何及時、有效地反應和調整?特別是在客戶需要日益多樣性、多變化的時代,如何實現全球供應鏈的分布集中式計劃和管理?這些顯然都是非常困難的管理行為,而正是馮氏集團長期以來打造的業務驅動下的數字供應鏈體系,使得如此復雜的供應鏈管理變得觸手可及。馮氏集團的數字供應鏈系統涵蓋了供應鏈運行的全過程(貿易、物流、分銷營銷)以及所有的供應鏈相關參與者,包括企業內部管理人員,如管理層、財務管理人員、產品線經理、質量控制人員、供應鏈方案設計者、貿易部門、物流及倉儲管理人員、客戶服務人員、及銷售與營銷經理,以及其他供應鏈相關參與者,如遍及全球的采購商、供應商、貿易商、客戶及客戶委托方、第三方物流及融資方。以采購貿易業務為例,馮氏的數字供應鏈系統支持不同區域供應商的搜尋(諸如供應商、客戶、產品品類、生產國、出口國以及產品規格等),同時借助該系統相關人員了解供應商的資料及歷史績效。另外,該系統亦能追蹤客戶訂單運轉信息,導入客戶的票據連同采購和銷售數據,動態生成新的數據,使客戶獲取相應信息,輕松制作業務報告,通過電子方式將反映業務狀態的報告及時傳遞給用戶,加速批準和業務程序(諸如新客戶審批、對賬單以及發貨通知傳遞等)。而在物流和生產管理上,數字供應鏈系統支持上傳物流單證、存儲電子訂單、移動質檢報告、貨物驗收文件、供應商支付支持單據、供應鏈網絡規劃狀態、配送運輸和倉儲管理等等。
透過馮氏集團的數字供應鏈,我們可以看到互聯網+產業供應鏈形成的智慧供應鏈擁有六個方面的能力:一是能確實因應供應鏈客戶的真實需求。了解供應鏈客戶(這里的客戶是一種廣義概念,既涵蓋終端消費者或購買方,也包括所有與企業合作的主體)真實的價值訴求是拉動式供應鏈的前提,而“互聯網+”下的數字供應鏈能夠使馮氏集團的信息系統和智能體系及時追蹤和捕捉到客戶的真實需求信息和狀態,進而靈活地提供相應的服務。例如,從2014年開始,馮氏集團推行的供應商支援融資計劃就是這種智慧供應鏈體系下的擴展服務,亦即當戰略供應商需要資金進行技術改造,或者提升生產效率時,馮氏集團借助數字供應鏈形成的信息和信用管理,為供應商提供無應收應付、無抵押無擔保的融資服務,其結果不僅解決了供應商的資金問題,也大大提升了馮氏集團自身的供應鏈競爭力;二是互聯網使能下的供應鏈全程可視化,在互聯網、物聯網、云計算等創新性技術的支撐下,能夠在供應鏈全過程、國內、國外市場及時反映和追蹤物流、交易的狀態和活動,做到對供應鏈運營過程的及時監測和操控;三是建立模塊化的供應鏈運營構架。運用模塊化方式進行供應鏈集成,能迅速地運用自身、外部第三方等主體或機構的能力建立起獨特的供應鏈競爭力,在不破壞原有體系的基礎上實現供應鏈服務功能的快速定制,具有良好的智能反應和流程處理能力。也就是說智慧供應鏈的柔性組織,其能力更為強大;四是實時的供應鏈計劃與執行聯接體系,即供應鏈計劃與執行體系的聯接能在數據和流程兩個層面同時實現;五是完善的報告與績效管理,即能運用供應鏈分析工具比較預期與實效,實現統計性流程控制,防范因供應鏈運行超出預計范疇,導致供應鏈中斷或產生其他風險;最后就是良好的供應鏈預警體系。貫穿供應鏈各環節、各主體、各層次的預警體系,能輕松實現供應鏈活動的持續進行、質量穩定、成本可控,做到供應鏈智能敏捷化(即快速響應和服務)與高效精益化(即總成本最優)相結合,實現leagility,即精敏化。
由此可見,“互聯網+”的核心不是在于簡單地討論互聯網技術在行業中的應用,或將企業的日常運營貼上“互聯網+”這個標簽,而是如何更好地結合新技術、新手段去改良和優化產業供應鏈,實現更優化的供應鏈運作方案,更高效的供應鏈運作效率、更開闊的供應鏈服務空間、更透明的供應鏈結構流程,做到“四個有機化”,這才是智慧供應鏈的本質。而這一目標的實現,需要每一個企業深入思考產業或行業的狀態、挑戰、阻礙,以及發展的規律和方向,去探索創新的戰略、工具、技術、流程和組織,真正帶動產業、企業和所有利益相關方的共同發展和進步。
最新論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