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我的專業領域,所以希望回答對題目有用。
1、什么是線上供應鏈金融?通俗來講,就是把原來手工、線下操作的供應鏈金融業務放到線上來操作。所以,線上化可能會帶來效率提升,注意用詞,此處我用的是“可能”。效率是否提升取決于你原來有多粗野和你現在有多好用。原來路子越野,效率的提升越小甚至負效應,因為你原來幾乎啥都不管,現在搞了套系統,當然慢慢噠;現在越好用,操作人員熟悉和使用系統的成本越低,效率的提升就越明顯。
2、供應鏈金融不是新業務,中信、平安干了十幾年了。我的理解,傳統的商業銀行產品創新的空間已經很小,無外乎三類:監管套利、風險放松和技術革新,其他什么所謂的流程創新、產品創新基本可以進行如上粗野的歸類。線上供應鏈金融是技術革新帶來的創新,為什么呢?因為此類創新必然解決如下兩個問題之一:一是用可控的成本服務了原來不能服務的客戶,二是用可控的成本控制了原來難以控制的風險。
3、以快消品行業為例,一個核心企業可能有5000個全國經銷商,而且顯著特征是小金額、低頻率交易,即使核心企業提供擔保,試問股份制銀行服務的了嗎?四大行看的起嗎?所以線上供應鏈金融通過“線上化”部分解決了“服務成本”問題。當然,開戶成本限于監管政策仍然是高昂的,但畢竟成本開始降到可接受范圍之內。
4、線上供應鏈金融是不是也能控制原本難以控制的風險呢?答案是Itdepends。“拜數據教”不要跟我爭論,目前為止尚未發現哪家銀行通過所謂的大數據實現了有效的風險控制,靠概念做不了業務。但線上供應鏈金融在風險控制方面能夠提供哪些幫助呢?我的理解是提供了“具有實質意義”的風險預警信號。以前銀行所謂的風險預警是結果倒推型的,淪落成了推卸責任的工具,對業務的實際風控幫助很小。但線上供應鏈金融通過與核心企業以及服務第三方的系統對接,理論上可以獲得實時或T+1的業務交易信息,比如訂單情況、發貨情況、庫存情況、終端銷售情況等。基于上述數據,可以建立一個包含多個關注指標的實時預警體系,因此具備了提高風控效果的實質意義。畢竟,沒有一個企業是一天之內倒掉的不是?
5、如果你對準的是存量業務,線上供應鏈金融就是服務工具,指向效率的提升,比如銀行與汽車主機廠直連,服務網絡內4S店;如果你對準的是增量業務,線上供應鏈金融就是產品工具,指向業務的開拓,比如去年中信與海爾日日順平臺合作開展的線上業務。但不論如何,線上供應鏈金融都是極具價值的業務實踐,并且是未來必然的發展方向。
6、線上化不能解決一切問題,比如不能解決風險審批問題。目前來看,對公客戶的準入和審批仍然高度依賴人工判斷,線下審批才是正道。但是,這不代表模型化、自動化一定不現實,但還需要時間,這是另外一個比較復雜的話題,此處不展開。
7、核心企業配合確實比較關鍵,但更重要的是銀行設計出合適的利益分享機制。大家都在擔心企業掌控供應鏈數據,供應鏈金融還要銀行干嘛?我只能說,請不要隨便鄙視金融行業的專業度,識別、計量、管理風險是銀行的專業,踢野球的人那么多,有幾個去踢職業的?未來的方向一定是銀行與核心企業成為利益共同體,一起分享供應鏈金融帶來的收益。以某電商為例,通過其平臺與銀行開展線上保理融資的,收取1%-2%的服務費用。如此,三方共贏,業務才有未來。這既是趨勢,又是已經發生的現在。
最新論文
